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晋绥边区二中剧社

2023-04-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三木

1941年7月,晋西北行署第二专署在河曲县成立二分区文化工作团。建团不久,文工团随二专署机关从河曲迁往保德王家滩村。团长是靳仲敏,全团14人,都是从专署机关、部队、学校抽调来的。因人员少,只能演一些秧歌、快板、活报剧等小节目。

1942年,在原文工团基础上,于保德县东关庙梁组建晋绥二分区大众剧社,社长王珏才,二专署教育科长靳仲敏主管此项工作。不久,从晋绥分局领导下的七月剧社调来高禹、鲁博夫、张清人三人,高禹任社长,副社长张焕,指导员王珏才,鲁博夫、张清人为骨干,演职人员40多人。他们不仅能表演歌舞类节目,还能表演大型戏曲节目。彼时剧社由庙梁迁至王家滩,由于条件困难,乐器、道具严重缺乏,剧社的同志只能自己动手制作,用柳木棍作把杖,用麻作髯口,用纸糊头盔,用木板作靴底。

1943年,大众剧社迁往康家滩,从工卫旅剧社调来王洽勋等二人,负责教唱晋剧,排练了《捡柴》《芦花》《回荆州》等传统剧目。同年,晋绥二中师生共同组建了一个业余剧团,演出的节目反映了根据地人民革命斗争的现实生活,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如现代歌剧《十二把镰刀》,话剧《棋局未定》《把眼光放远点》,北路梆子《十二金牌》等。《十二金牌》是副校长武进卿编写的剧本,由校长范若愚饰演岳飞。

1944年1月,晋绥二分区大众剧社改名“晋绥边区二中剧社”,范若愚代管,晋绥第二地委宣传部长赵仲池、干事张立负责剧社工作。剧社社长先后是原野(女)、张立、叶云(鲁博夫),副社长是张焕、朗可(王充),指导员是张清人。范若愚非常关心剧社工作,他将原二中业余剧团的16名学生调入剧社,充实了演出阵容,还用 5000 斤小米从宁武县买回一个八成新的戏箱。他紧抓排练工作,根据民兵战斗英雄路玉小的先进事迹,亲自编写了剧本《新村风云》。

二中剧社处于整个剧社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剧社演职人员有50多人,经常表演晋剧、眉户剧、歌剧、话剧、秧歌剧、活报剧以及其他形式的文艺节目,如《捡柴》《芦花》《回荆州》《哭灵堂》《赐环》《骂殿》《黄鹤楼》《取洛阳》《十二金牌》《斩子》《明公断》《反徐州》《陆文龙》《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将相和》《打渔杀家》《血泪仇》《十二把镰刀》《梁上君子》《大战中原》《新村风云》《一把菜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破镜重圆》《里应外合》《抓住他》《算账去》《牛永贵负伤》《王德锁减租》《放下你的鞭子》《绣金匾》《闹对了》《吃亏上当》等。活跃在晋西北和雁北部分地区的这支文艺宣传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保德、河曲、偏关、岢岚、神池、五寨、兴县、朔县、平鲁等县巡回演出400余场,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二分区司令员许光达曾说,《血泪仇》自己看了11次,每次都感动得流泪,演出对战士们触动也很大。

1946年5月,二中剧社并入雁门剧社。1946年10月,晋绥一分区民众剧社并入雁门剧社,改为晋绥边区人民剧社。此时,晋绥边区共有3个剧社,七月剧社、吕梁剧社、人民剧社。1947年5月,人民剧社撤销,一部分人员调入七月剧社和吕梁剧社,另一部分人员调入西北野战军,从事机要或连队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