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戏何以生命力旺盛——《曹操与杨修》带来的京剧传承启示
2015-06-0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立元近日,上海京剧院庆祝建院60周年系列活动陆续推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青春版的推出。这部连演27年不衰的经典作品,如何突破艺术创作的藩篱传承至今?
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被誉为京剧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并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的标志”。该剧第一版主演尚长荣和言兴朋的表演更被认为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一次全新突破。曹操这一形象也奠定了尚长荣在花脸行当乃至戏曲史中的重要位置。
回忆起第一次观看《曹操与杨修》的场景,80多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记忆犹新。“1988年12月16日,上海京剧院在天津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戏曲汇演,带来的就是《曹操与杨修》。演出结束后,全场沸腾,场面震撼。”龚和德说,《曹操与杨修》重建了海派京剧,探索出与古典技术媲美的现代京剧。
据了解,《曹操与杨修》之所以能够立在舞台上,从一开始就内含了艺术创新的精神。“1987年,尚长荣先生还在陕西省京剧团时,在朋友处看到《曹操与杨修》的剧本,他立刻被剧中有多重性格的曹操所吸引。带着这个本子和很多家剧团谈合作,都被拒绝,直到他敲开上海京剧院的大门。”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
“上海京剧发展的传统形成于上海这样自近代社会以来就已成形,并且不断充盈和提升,开放、活跃、富有魅力及辐射力的都市文化格局之中。”江苏省剧协原主席汪人元说。继承、创新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也是这个剧院能发现《曹操与杨修》剧本独特新意并将之立上舞台的原因。
“以往京剧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就是白脸、奸诈、杀人如麻。《曹操与杨修》将笔触伸向人性深处,让曹操既有奸诈多疑的一面,也有真诚的一面。”单跃进说。尚长荣领悟了剧本中的文学叙述,并以创新性的表演呈现在舞台上。表演中,尚长荣运用“铜锤架子两门抱”的表演方法,巧妙地结合了架子花脸的表演及铜锤花脸的唱功,又赋予曹操小生的潇洒、老生的持重,甚至影视人物的激情。剧中的唱腔、念白、表演都令人耳目一新。
“尚老师做了大量工作,熟读文学经典,研究《三国志》里的曹操什么样、《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什么样。人物的每一处表演都有着内在逻辑和表达分寸,一句话念多长、唱多响,都有讲究。”单跃进说。
“什么样的历史题材戏才有生命力,才真正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曹操与杨修》带来的启示是:找到人文历史的真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说。
这种以整体戏剧观创排新戏的做法也正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在上海京剧院的新址排练厅中,两排红色的大字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上海京剧院第一任院长周信芳的演剧思想传承至今:戏剧本非一人之戏剧,亦非一部分可称为戏剧,务须全体演员聚精会神表演,方能成为戏剧。这是1935年,周信芳发现当时缺少可看的京剧剧目,表演追求独门绝技或是只凭嗓子时提出的看法。
老一代艺术家们对艺术的忠诚与敬仰也是对年轻一代无言的身教。“7月的酷暑,大家挥汗如雨。没有人把自己看作龙套,我们也不许任何人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我们分工不同,角色有轻重,但我们都是为国为民在努力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为京剧的振兴在拼搏。”这是《曹操与杨修》的导演马科回忆录中的话。
青春版《曹操与杨修》建组前,几位青年演员收到了尚长荣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一堂新人、新气势、新闪光。担子不轻啊!我有劲头按当年苦排曹杨之精神来要求你们,逼你们苦排苦练!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会不会有意见?肯不肯吃苦?愿不愿意卖点力气?想不想为京剧事业前途做点真挚奉献?只要主要角色扮演者奋起带头,发扬曹杨剧组当年的拼命精神,定会获得观众之认可!”
这次复排,几位青年演员用了近一年时间系统学习,从历史背景到人物分析、从剧本解读到角色塑造,做了很多案头准备。尚长荣也细抠到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语气、情绪、节奏等,一点一滴指导着青年演员。他时不时提醒:“要进戏、进人物,感情要丰富。”通过尚长荣的示范和纠正,青年演员们在唱腔、念白的处理以及人物的理解、塑造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学到的不仅是人物塑造的方法,还有老艺术家那种饱满的热情、对艺术无比严谨的态度。”曹操的饰演者之一杨东虎说。
“曹操的表演难度很高,很多年没有找到青年演员传承下去,青春版可以看出上海京剧院的人才梯队衔接上了。但是如何还能推出周信芳、盖叫天、尚长荣这样的举旗领军的演员,是上海京剧院能否继续扛起大旗的关键。”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说。
作为老院长,马博敏指出了上海京剧院乃至全国京剧院团还存在的不足:中青年一代在传统根基上底气还不足,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历史上戏曲保持的与时代及民众紧密的联系,在艺术上开放与发展的动态结构,舞台艺术创作与呈现中的高度综合,表演者所具有的特殊创造能力等,在今天要继承发展。”汪人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