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传承珍贵的精神财富——袁世海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综述

2016-04-11 发表|来源:人民政协网|作者:杨雪

为纪念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袁世海诞辰100年,日前,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京剧院等承办的纪念袁世海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会。来自戏剧界的艺术家代表、袁世海的学生及家属代表等参加座谈。国家京剧院主办系列纪念演出活动,上演了《红灯记》、《霸王别姬》等袁世海生前代表剧目,“袁世海艺术研讨会”也于梅兰芳大剧院召开。

袁世海

袁世海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京剧院建院元勋和剧院艺术风格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在近8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把架子花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架子花脸行当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会议指出,袁世海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有很多艺术遗产值得珍视,有很多精神财富值得传承。纪念袁世海先生,要学习他“以身许党、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要学习他痴戏如命、千锤百炼的艺术品格,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创演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要学习他“揉碎化用”、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造,赋予传统戏曲新的艺术魅力。要学习他甘为人梯、“功在传承”的人格风范,注重师承、代代相传,培养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队伍,确保戏曲事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

爱党爱国,以服务人民为毕生追求

袁世海始终对党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对艺术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对观众怀有一片奉献之意。

袁少海回忆,新中国成立,33岁的父亲目睹在共产党领导下穷人生活步步提高,精神焕发地建设社会主义,父亲对党有了初步认识。1953年,父亲赴印、缅访问,看到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回忆幼年的贫困不堪,想到只有在党领导下自己才能排出以架子花脸为主演的《黑旋风李逵》,从此下决心跟党走!回国后,他毅然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说,自1953年袁世海递交入党申请书,到1980年入党,袁世海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多次将演出收入作为党费上缴,常教导学生“做人一定要厚道,对党对人民一定要忠诚”。

袁世海的合作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回忆袁世海在晚年仍然坚持为国家、为人民忠诚奉献。她说,1993年我和袁老师到台湾访问演出,袁老师演《华容道》,一招一式不减当年风采,那时袁老师已是78岁高龄了,身患糖尿病,带着假牙,不顾年事已高,为了国家统一大业,坚持赴台演出,使我深受感动。

曾经受过袁世海提携和栽培的谭元寿先生在回顾袁世海为京剧而忘我,永远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甚至胜过自己生命的精神时,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京剧研究生班第一次汇报演出时,正值袁世海的夫人病危抢救,谭元寿与所有人都认为袁先生当晚无法前来了。但当节目刚刚开始,谭元寿突然发现袁先生出现在后台,就马上迎上去,问:“袁先生您怎么这时候还来这里呀?”他说:“我在医院也帮不上忙,这里最需要我,观众还等着我演出呢……”袁先生这一番话,让两人四目热泪相对。不一会儿,主持人宣布请袁先生上台演出,袁先生仍像以往一样谈笑风生、与观众互动,引得阵阵掌声。

把架子花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袁世海“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表演艺术以郝派为基础,又广泛吸收融化了南北京剧名家和其他剧种的表演经验,讲究‘架子花脸铜锤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世称‘袁派’,使京剧架子花脸这一行当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袁世海的儿子袁少海在回顾父亲在架子花脸唱腔上所作的贡献时说,1951年,父亲开创性地成功排出以架子花脸为主演的大型剧目《黑旋风李逵》,改写了架子花脸只能担任配角或中、小型剧目主角的历史,开拓了其艺术表演的新领域,提升了架子花脸在京剧行当中的位置。

袁世海践行他的老师郝寿臣早就明确“要发展架子花脸,必须丰富架子花脸唱腔”的艺术奋斗目标。在继承郝派的基础上,开创袁派架子花脸艺术流派!袁派表演艺术风格,成为架子花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批具有时代新意、血肉丰满、声情并茂的舞台形象,气势如虹地叱咤京剧舞台几十年!广大观众熟悉他,誉之为“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活鲁智深”……

功在传帮带,功在传承与创新

袁(世海)、李(少春)、叶(盛兰)、杜(近芳)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中国京剧舞台上的优秀艺术家阵容。杜近芳在谈到袁世海对当年的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传、帮、带时回顾到:“1949年,袁世海先生已是红遍大江南北了。李少春编剧、袁世海导演的《野猪林》也问世了。李老师托袁老师寻找一位理想的林娘子扮演者。袁老师就发现了我,那时我16岁,约我到上海演出一个月的传统戏。王少卿提出:‘袁世海捧捧我们近芳,《霸王别姬》、《凤还巢》都可以唱。’两位老师欣然答应。善于调查的袁老师一贯强调阵容,说:‘姑娘还有一出王老的《孔雀东南飞》呐,谁的焦仲卿?《玉堂春》谁的王金龙?《贩马记》谁的赵宠?我们请了和梅兰芳大师合作的姜妙香。’就这样,我们在上海演出一个月,天天爆满,紧接着就是一口气演了近两个月的《野猪林》。观众在欣赏老师们艺术的同时,对我也就熟悉了,实际上老师们对我就是传、帮、带。”

袁世海非常关注并积极投身到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他台上带,台下教,先后收徒20余人,学生不仅有京剧演员,而且还包括评剧、汉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的演员,并且不收分文。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说,先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使得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

著名京剧艺术家于魁智也是袁世海当年“破格提携”的后备力量之一。于魁智回忆自己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袁世海所在的剧团,历时20年在袁世海身边观摩、学习。入团不久,他跟随袁世海到东北巡演,在鞍山一次特殊的机缘,袁世海破格让他在名家云集的《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饰演关羽。于魁智说,当我扮好关公即将登场,袁先生说:“小子,放开了演,错不了。”简短的话语给了于魁智无穷的力量,演出第二天,当地媒体以“小关公轰动大鞍钢”为题,对于魁智报道鼓励。

袁世海一生致力于京剧事业的传承与创新。《霸王别姬》是袁世海的代表剧目,梅葆玖回忆说,梅兰芳第三次访日,就是袁世海先生一同去演出的,他与梅兰芳多次合作《霸王别姬》,“文革”结束,又与自己演出过《霸王别姬》,梅葆玖说,先后与梅兰芳父子合演过该剧,在京剧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了。袁世海对《霸王别姬》做过一次“国际版本”的创新。杜近芳回忆1956年随袁世海为赴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四国演出《霸王别姬》时所做的创新时仍历历在目。杜近芳说,那次要求在50分钟之内演出全部的《霸王别姬》,作为大型剧目登上国际剧坛的试点。袁世海老师非常民主,对我说:“咱们笨鸟先飞吧,一起来浓缩时间。”我说您主笔,我上梅先生那里汇报、请教。于是,我们从头场就加强了人物的表演。袁先生的“垓下歌”最后用哭泣声唱,想到末日惨痛泣不成声……我们在国际上演红了,梅先生很是欣慰,激动地说:“你们把《霸王别姬》又创新了,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舞台。”

“磅礴浩气起沉雄,追慕有旗帜,往复百年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在袁世海艺术研讨会上用深情的诗句表达着每一位与会者对袁世海先生的缅怀和追忆。

纪念和缅怀袁世海先生,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