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创造性转化“点睛”京剧传承发展——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京剧传承与创新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7-06-0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罗群

5月29日,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精彩落幕,关于京剧创作、传承、发展的话题在艺术节期间受到热议,将京剧未来传承发展的思考引向深入。

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期间,在“一剧一评”之外,还特地举办了京剧传承与创新发展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动京剧传承和创新发展,发挥艺术评论对京剧创作的引领作用,为京剧创作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创造性转化“点睛”

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的29台剧目中,京剧现代戏有17台,占比过半。武汉京剧院演出的现代戏《美丽人生》由小说改编而来,合唱、伴唱、人偶以及富有现代感的群舞等呈现于京剧舞台,有专家认为,该剧可以称为京剧歌舞剧,丰富了京剧的样式。

“很高兴看到一些剧目以继承为基础、以转化为路径、以创新为关键、以发展为目的的创作走向,这种走向非常值得肯定。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对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内容、形式上实现现代化转型,要把当中有价值的内涵、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改造转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质和现代表现形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创造性转化的点睛之作不仅限于《美丽人生》,比如南京市京剧团演出的《大明城墙》,其“探水”桥段让人想起京剧《杨门女将》中的“探谷”,载歌载舞,既有技艺的展现,又有故事、人物、情感的书写。

成功的作品为京剧创新发展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借鉴。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表示,京剧不仅能改编文学作品,改编其他艺术种类也有很多成功先例。比如京剧《杨门女将》,即由扬剧《百岁挂帅》改编而来,改编后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人物感情丰富、形象立体,充分发挥了京剧艺术的优长。汪人元表示:“改编时一定要注意题材的适应性,不能认为京剧无所不能,如果题材选择不当,很容易出现被诟病的‘话剧+唱’的现象。”

高水平传承,人才是核心

“高水平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谈到京剧传承和发展,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李少波表示,与地方戏相比,京剧艺术不仅要有功夫,还要格外讲究。演员一上台,脚下什么样的台步,手势是单指还是双指,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的人物,服装怎么穿、扮相怎么扮,都有讲究。“京剧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该讲究的地方一定要讲究,才能最大化保持剧种优势和特色。”李少波说。

艺术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赓续,京剧也不例外。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京剧人才建设是当今京剧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有的剧团人才缺乏、行当不全,有的剧团人才集中、一个行当就拿得出好几位优秀演员。可以考虑通过借调等方式,让人才流动起来,解决有些剧团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不同地域京剧人才的交流合作。”马博敏表示,相对于表演人才,创作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一定要引起重视。

抓住一剧之“本”

剧本创作之于京剧,至关重要。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好的剧本要让人物在其中动起来。”汪人元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认为,京剧首先要讲好戏剧故事,只有故事精彩了,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才能立得住。“编好戏剧故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惯性,二是节点。”薛若琳表示,惯性就是戏剧情节与矛盾开端、发展、高潮、收束的一般规律,这是剧本创作所必须遵循的;所谓节点,指的是在完整、顺畅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应有精彩的关节、细节,令故事摇曳生姿,展现独特个性。

好的故事除了有精彩的情节、生动的人物,还应表达一定的思想。对于如何表达思想,汪人元说:“思想要‘藏’在艺术的后面,艺术创作要体现‘思想的表情’,而不是直接罗列思想,这一点也是创作者需要把握的。”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评章建议创作者要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谨防创作思想深度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