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让荀派艺术活在当下 ——戏曲界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诞辰120周年

2020-03-1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璐
京剧大师荀慧生

“过去京剧演出剧目多折子戏,而荀先生多使观众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玉春堂》 《铁弓缘》《红娘》 《杜十娘》等。在唱腔和念白汇总上,只要‘情不通,理不顺’ ,先生都会加以变化,比如《杜十娘》里,杜十娘在寒风中等待丈夫归来的心情描述,荀先生把四平调加以变化,生活气息十足。 ”作家武冀平回忆了当年与荀慧生交往的往事,在谈到荀慧生对艺术的严格要求时,他如是说。

今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诞辰120周年,戏曲界在缅怀这位一代宗匠时,纷纷赞叹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创造。

荀慧生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他幼年家贫无以生计, 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逃走,只剩荀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荀慧生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才苦功练出唱念做打无一不精的硬本领。荀慧生一生演出了300多出戏,其中代表作有《元宵谜》 《玉堂春》 《棋盘山》等。

荀慧生的一生都在探索旧剧改编和新剧创演。据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秀玲介绍,荀慧生对传统剧目的“增益首尾” ,绝无“见龙不见首”的弊端,均是创造性的增益。杨秀玲说,以《玉堂春》为例,荀慧生萌发改编想法,是他看到之前演员只演戏中部分情节,令观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排演全本《玉堂春》后,使得戏风大改,之前故事情节松散的戏逐渐趋于完整。 “他之后,许多伶人纷纷效仿,整理改编旧剧,不仅丰富了剧情,也丰富了唱腔,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吴新苗认为,早期的京剧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上有高超的造诣,同时也是具有高度艺术反思的一群人。 “荀先生新编戏60多部,他提倡‘戏情戏意’ ,提倡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时要有个性化,把演人物作为表演的第一要义, ‘唱念做打’所有的四功五法必须统一在对人物塑造上,等等。从他个人的日记—— 《小留香馆日记》中,也可以看出荀先生是一位具有反思精神的艺术家。 ”

京剧史论研究者刘连群曾在《荀派艺术与京剧的明天》一文中写到,让舞台形象逼近生活形态是荀派艺术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红看来,在京剧剧目反映现代生活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荀派艺术在生活化、通俗化和适应市民审美情趣方面占尽优势,对荀派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全面继承发展是对保持京剧艺术活力的重大贡献。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有100多位荀派弟子, 2017年,荀派艺术传承实训基地在上海戏剧学院挂牌,旨在宣传和培养新生代荀派艺术继承人。李小红认为,后人如何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是当下最被关注的问题。

“让沉睡的传统戏剧文献真正‘活起来’ ,是当下戏曲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国家京剧院编剧池浚说,“ 《鱼藻宫》是荀慧生的‘六大悲剧’之一,荀派唯一的一出宫廷戏,在荀派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鱼藻宫》多年辍演,成了冷门,恢复这个剧目颇具现实意义。 ”

池浚认为,传承荀派艺术,对荀派优秀剧目的挖掘恢复十分重要。“在历史和空间的维度中正确看待和认识这些剧目的贡献与局限及其缘由,其目的不是照搬而在于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让荀派艺术不仅活在记忆里,也活在当下,活在艺人身上,活在民众的舞台上。 ”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是荀慧生的高徒,深得荀先生亲传。在数十年的京剧表演艺术生涯中,她不仅学习和演出了众多荀派戏,还根据荀派艺术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创作了《姐妹缘》 《宋宫奇怨》 《一代贤后》 《痴梦》 《狮吼记》等一系列新剧目。无论是学习荀派的传统剧目,还是根据荀派的特点创造新剧目,孙毓敏都结合自己的理解,经过深入细致研究,对剧目和人物进行改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美妙的艺术形象。

“孙毓敏传承荀派艺术可谓尽心竭力,她收徒弟、教学生,使得今天舞台上的《红娘》 《勘玉钏》 《红楼二尤》等剧目久演不衰,造就了唐禾香、许翠、王萍、熊明霞等一大批荀派传人,功不可没。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看来,孙毓敏是了不起的流派继承者,她为流派发展思考,有所开拓,有所担当。“我祖父过去常说一句话,‘要是学我就止于我,那就不好了’ 。 ”荀慧生先生的长孙荀皓说,孙毓敏所创的新戏新腔能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创新的根不脱离荀派艺术的风格和精粹,系统完整地归纳了荀派艺术的唱腔真谛。 “在这点上,孙毓敏先生也是听了她师父的话,才创造出既有荀派艺术风格和精髓又有她本人特色的新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