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慧良:京剧武生艺术的重要里程碑
2023-11-0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赵志伟“厉慧良表演的主要特色,是善于从人物出发,每出戏都努力寻求一些表现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细节,用来塑造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他运用武功技巧的特点,是柔中寓刚,造型优美,身手迅疾而层次鲜明。”
“怹是《挑滑车》中的高宠,怹是《长坂坡》中的赵云,怹是《汉津口》中的关羽,怹是《一箭仇》中的史文恭,怹是《钟馗嫁妹》中的钟馗, ……怹从传统中走来,却不拘泥于传统;怹锐意进取,却又不失传统。怹在传统戏的格局中蕴育新的创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此诞生。”走进天津博物馆,拾级而上四楼右侧展厅,“鲲鹏于飞武动苍穹”——纪念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诞辰100周年艺术生平展颇为引人瞩目。
厉慧良穿用过的行头、亲笔书信、民国时期的演出戏单、黑胶唱片等,配合多媒体技术、立体造景、光影运用、互动体验等丰富手段,使观者可以在“移步换景”中穿越时空长廊,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深入地了解厉慧良的“厉派”艺术。他的演剧理念、他的艺术思想,甚至音容笑貌如在眼前……2023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诞辰100周年,日前,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津京剧院、天津博物馆承办的这次展览是纪念其诞辰百年系列活动之一。
观展之后,“新时代厉派武生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同期举行,多位京剧艺术家、厉派武生艺术传承人、戏曲专家学者、京剧院团负责人等,共同回忆厉慧良的艺术生平,研讨厉慧良的舞台艺术,共商厉派武生艺术发展大计。
“先生真认真,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含糊”
厉慧良出生于1923年,1995年去世。自幼生活在梨园之中,跟随父母游艺演出于江浙沪一带。他7岁开始练功学戏,13岁成为其父开办的厉家班主要代表,20岁之后即在观众中享有美誉。1956年,天津京剧院的前身天津市京剧团成立,厉慧良与京剧“四大须生”之一杨宝森担任团领导、并列头牌主演。他锐意改革、精于钻研,在津期间创立享誉菊坛的“厉派”武生艺术,其以“美”为中心的流派艺术风格广受认可,影响深远。厉慧良一生曾演出过的剧目近三百出,常演的武生俊扮戏《长坂坡·汉津口》《挑滑车》《一箭仇》《雅观楼》及武生勾脸戏《艳阳楼》《钟馗嫁妹》《铁笼山》《闹天宫》冠绝一时,是厉派代表剧目,被称为“厉八出”。
“厉慧良表演的主要特色,是善于从人物出发,每出戏都努力寻求一些表现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细节,用来塑造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他运用武功技巧的特点,是柔中寓刚,造型优美,身手迅疾而层次鲜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戏剧评论家吴同宾就曾给予厉慧良高度评价,认为“厉慧良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吸收,巧于独出机杼的创新精神,以及坚实精湛的武功技巧,值得青年演员借鉴学习。”
出身梨园世家、如今83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少春,13岁时在北京认识厉慧良,那时厉先生30岁。当看完厉慧良在京的演出后,他回家一宿没睡。“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功夫、那么好的艺术手段。”杨少春至今记忆犹新。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璋表示,自己也是从小就看厉慧良的戏,当时只觉得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直到1962年,当时他跟随其所在的鞍山京剧团到天津演出,请厉慧良给他们作艺术讲座,“第一次见他着便装,讲座非常精彩,又非常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临走时,团长向厉慧良介绍当时还是团里青年武生的马玉璋,厉慧良问功夫怎么样?“我说,还行。他说,别还行,行就是行,不行要努力。当时我就心头一紧,觉得先生真认真,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含糊。从此之后,我心里就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跟先生学习他的戏,这是一个愿望。”最终,马玉璋得偿所愿。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表示,在看厉慧良先生戏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块海绵,时时刻刻吸收着他的营养,而且在厉慧良先生的身上感觉到“艺术看起来不要紧的地方,其实是最要紧的”。
“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琢磨戏”
戏剧评论家刘连群也曾撰文指出,厉慧良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挑滑车》《长坂坡》等剧中,扎着大靠跑圆场,上身笔直,脚下的步子又快又匀。“厉慧良在台毯上行云流水般移动,使人联想到钟表的秒针。形体动作精准到如此程度,没下过一番苦功行吗?”刘连群说。
“授业不忘师,艺多不压身。我是直接间接地受过许多老师、同行、朋友、票友、观众的教益和指点,受过严格的传统训练,掌握了程式、技巧和诀窍,加上自己能够驾驭和运用,才有条件成为一个戏曲演员,这是我的艺术之根。”展厅内,厉慧良的妙语箴言挂在墙上,平实朴素却语重心长,是其一生心血的结晶。
厉慧良亲传弟子、77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苏德贵回忆起恩师时举例说:“有一次,老师到我家里来,看到我穿着拖鞋,严厉地问:‘为什么要穿拖鞋?’我一头雾水,老师说:‘你什么时候看过我穿拖鞋?我在家里也是穿着一双球鞋。因为想起一些舞台上的动作设计,随时就可以站起来比划。我脑子里就是一个字──戏。’”为此,苏德贵感触极深,“老师演出的剧目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这些改革来源于他的冥思苦想,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琢磨戏。”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也深有同感,他曾两次请厉慧良到中国戏曲学院演出,有幸得到厉慧良多次指点。在他的记忆中,厉慧良虽遭遇坎坷,但始终初心不变,“他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就是为戏而生。只要活一天,他就要为京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厉慧良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童志良看来,厉慧良不只教他们学戏,还教如何为人,连穿衣、走路都教,“但最可学的主要是两点:首先要学他苦练的精神,第二要学习他擅于向老人家学习的精神。”戏剧评论家崔伟认为,厉慧良先生就是在对传统“精”“通”的前提下开始创立和创新厉派武生艺术。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拙表示,厉慧良先生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戏路宽广、武功精湛,擅于广采博取、兼容并蓄,他创建的厉派武生艺术融合南北戏曲于一体,孕育探索于江南、西南实践,形成于天津,影响遍及全国,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是京剧武生艺术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改革开放后确立的新的武生流派,具有完整广博的艺术体系,“厉慧良先生为天津和全国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艺不宗一,转益多师;扬长避短,融会贯通;南功北戏,为我所用。”厉慧良自称是“自己回顾自己走的路”的一段话,启迪着后辈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