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清官戏大有可为——我看京剧《廉吏于成龙》

2015-11-2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景彦斌
 
 

在中国两千年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吏治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百姓对清官的渴求也就不难理喻。包拯、海瑞、况钟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清官,经过民间口头与文学的演绎,生动的故事逐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舞台上的清官,由于寄寓着多少代善良百姓的理想与愿望,所以深受他们的欢迎。但是也正因为层层不断附着的光环,使舞台上的清官逐渐远离了历史,迷失了自我,进而走向僵化、脸谱化,以至于在艺术选择多元化的今天遭人诟病,并敬而远之。近年来,由上海京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的成功推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清官戏的热情,颇值得令人玩味。

文本主题直逼灵魂

据《清史稿》记载: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方山县)人,明末贡生。清顺治十八年入仕,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冈同知、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巡抚等要职,康熙二十三年死于任上。

京剧《廉吏于成龙》主要讲述于在福建任按察使平冤狱的故事。《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时郑成功迭犯泉、漳诸郡,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遇疑狱,辄令讯鞫。判决明允,狱无淹滞。军中多掠良民子女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巡抚吴兴祚疏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师驻福建,月征莝夫数万,累民,成龙白王罢之。”历史的记载与剧情的演绎基本一致,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位刚正不阿、心系民众的清官形象。

但与其他清官不同的是,于成龙还是一位廉吏。“清廉爱民”是于成龙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也是《于》剧的主题。戏剧一开场,于成龙和他的随从山牛吃着烧饼、啃着萝卜从武昌赶来福建上任。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看到这位朝廷三品按察使大人,为了收容遣返流浪孩子而被迫典当自己的衣物,个人生活拮据到以水代酒招待自己的顶头上司康亲王,直至康亲王与同僚亲眼目睹于成龙清贫的生活以及珍藏其为官十八年所到之处的各种泥土的竹箱时,结合于成龙不顾个人安危,向康亲王坦诚进言,平冤狱、免徭役之举,全剧达到了高潮,完成了于成龙“清廉爱民”形象的塑造。

如果《于》剧仅达到这个层面的话,戏虽然完整,但只能是又一个清官形象的翻版。过去的清官形象之所以不感人,就是因为他偏重于说理,抽象化、概念化,变成了一个个意象符号。而《于》剧高明之处就在于,主题直逼灵魂,揭示出于成龙之所以“清廉爱民”,有一个精神支柱在支撑着他,那就是“天地良心”!铁骨铮铮四个字,是这位布衣高官为人处世的准则,于公于私的信条,它铸就了这位廉吏的灵魂,成为于成龙立身行道的精神支柱。

“天地良心”既引领着于成龙在凶险的宦海中挣扎、拼搏、奋斗,感动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成就了“天下廉吏第一”(康熙语)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使《于》剧超凡脱俗,具有沉甸甸的厚重感。

人物塑造独特鲜活

过去的清官戏多是公案戏,偏重叙事论理,疏于刻画人物,以至于大多数清官千人一面,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而京剧《廉吏于成龙》中的于成龙除具有一切清官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的特征外,还具有纯朴、善良与机智的一面。

剧中开场,于成龙遇到一群因“通海通匪案”牵连而举目无亲的流浪孩子及几个孤老,怜悯之心顿生,毅然将他们带回衙内收养。在于成龙即将“请辞”之际,于用典当衣物换回的银两对他们做了逐个细致入微的安排。在安排完随从山牛与翠妹的婚事后,面对香火老人阿福与翠妹娘两个孤老,于成龙肺腑之言相告:“人生一世草一秋,孑身苦熬何时休?你无妻,你无夫,你孤单,你清苦,若往一处凑一凑,也免得小辈常担忧…..”纯朴、善良之心既感动了两位老人,也感动了观众。

《于》剧对于成龙性格中机智的刻画更是令人称道。特别是“三杯酒”和“半酒论”两段戏,表现于成龙与康亲王两次对饮,斗智斗勇,一波三折,饶有奇趣。第二幕一开场,于成龙为通海通匪案求见康亲王,遭到正宴客喝酒的康亲王冷遇,于成龙软中带硬的一番讥讽,激起康亲王的好胜心。康原本打算通过斗酒,打掉于的桀骜,让于出丑。谁料于暗笑康“岂知我恰正是善饮的老翁”。通过“三杯酒”,于成龙为百姓免去了摊派捐银、军粮,更使康亲王答应了“通海通匪案”重审重判。“酒足方显真英雄”,于成龙以他的机智既为百姓办了实事,同时又赢得了康亲王的好感与信任。

康亲王的下属勒春不相信于成龙是“不贪腥的猫”。康亲王听信其谗言,以为于藏有搜刮来的财富,亲自到于的住所查看。于命山牛买酒待客。山牛因无钱买酒,打来泉水代酒。康亲王嘲讽道:“这美酒,世少见,太白下凡也垂涎。”勒春更以“欺君犯上”责难,于灵机一动:“王爷是半个君主,下官以半酒伺候,岂非恰到好处?”就在众人不解之际,于从容应对:“‘酒’字分两半,‘酉’‘水’不相干。以水代美酒,‘半酒’奉君前。”临场的机智,使得康亲王不得不承认“‘半酒’之论,妙哉,妙哉!”一场危机化险为夷。

舞台表现出神入化

剧本深刻的主题,独特鲜活的人物刻画,为艺术家的再创作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为了演好于成龙,精心琢磨角色,不勾脸谱,不挂髯口,不念韵白。俊扮上场,念京白不上韵,拉近了和现代人的距离。但是念白的声口、语调,仍然经过了京剧的节奏化、韵律化。“泥土情”一段,尚长荣虽没有刻意去追求“震天动地”的效果,但通过抑扬顿挫的深情吟诵,充分展现于成龙“天地良心”的做人原则和他的人格魅力。在做派上,尚长荣也是力求神韵。“斗酒”一段,尚长荣以抖动的腮帮子显示于的“海量”,而喝到“十杯一轮”时,则脱衣解帽,酒盏乱飞,做派上极具匠心,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唱工方面,尚长荣立足自己的优势,根据人物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出不少新的唱腔。特别是“斗酒”一段,于成龙临近大醉时,尚长荣“百杯入肚我岿然不动”一句,很自然地揉进了山西梆子中的嗨嗨腔,“我”字念成“娥”,浓重的地方乡音与醉后的放浪形骸,使于成龙这个“老西儿”形象独特,生动感人。正是通过上述诸方面的努力,京剧《廉吏于成龙》给清官戏注入了时代感,从而塑造了于成龙这一个崭新的清官艺术形象。

京剧《廉吏于成龙》从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亮相就受到了戏剧界及广大观众的好评,获得金奖第一名。嗣后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荣登十大优秀剧目榜首。2006年11月,《于》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5-2006年度)“十大精品剧目”。 2007年 9月,《于》剧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年11月再获文化部颁第十二届“文华大奖”。2008年荣获全国戏曲界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2009年,《于》剧又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一个新编清官戏,能够在短短几年获得如此多、如此高的荣誉,进一步应证了这个戏是成功的。由此我想,如果我们今后的清官戏创作,如果都能够在主题深度上深入挖掘,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去塑造人物,使之具有时代感,清官戏必将大有可为。

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撰稿人 景彦斌/文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