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文艺界深切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2016-04-27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范雪娇

落梅凝真韵 恒久续芳华

4月25日11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闻此噩耗,戏剧界、文化界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深情讲述他们与梅葆玖交往的点滴回忆,深切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梅葆玖生前老友、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元喜在得知梅葆玖逝世的消息后,倍感震惊和悲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又失去了一位梨园知己! ”他感叹道:“他走了,我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他一生为人传承了梅家家风,温良恭俭让,不论对专业人士还是对京剧爱好者,他都非常谦和。他总说,人品最能展现梅派的真谛,的确,德艺双馨,缺一不可。 ”

梅派第三代传人代表人物李胜素回忆:“梅葆玖老师是我的恩师,我从1988年开始跟随老师学习梅派艺术,至今已有28年了。梅老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中正平和、内敛含蓄、意境典雅的梅派神韵,点滴融化进我的艺术生命。梅老师的谆谆亲授,令我逐渐领悟了梅派艺术的内涵真谛。1995年我有幸正式拜梅葆玖先生为师; 1996年我领衔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青年京剧团时,梅老师又专程带领自己的合作团队前去为我指导排练; 2001年我调至国家京剧院后,梅老师更是倾情真传,不遗余力。抚今追昔,师恩铭记,未来我一定继承梅老师的衣钵,完成梅老师的遗志,将京剧梅派艺术砥砺传承,发扬光大。 ”“我对你好,不是对你胡文阁本人好,是为了传承梅派男旦艺术。 ”梅葆玖弟子、京剧演员胡文阁对恩师逝世深感悲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回忆起师父生前对自己的教诲:“师父一直给我这种压力,这种背负的责任其实比骂我一顿还要重,这么多年听他老跟我说这话。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表示:“梅葆玖先生几乎用整个后半生的时间来传承梅派艺术,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他会说自己传承比较多,创新比较少。但是我认为对于像梅派艺术这样博大精深的艺术来说,传承是最为急迫的工作,把传承工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从今天来看,是最好的文化选择。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艺术道路,就是因为他亲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在今天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文化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既是他的一种文化高度,也是他的文化情怀。 ”曾扮演梅兰芳的青年演员余少群通过微博缅怀梅葆玖:“得知梅葆玖先生逝世的噩耗,扼腕叹息。梅先生一生为了京剧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不遗余力。感恩梅先生在拍摄电影《梅兰芳》时对我在艺术上的指点和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

今年初,梅葆玖在中国文联主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6春节大联欢”中演唱了《大唐贵妃》选段《梨园颂》 ,向广大观众传播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令文艺界人士及广大观众十分感动。

多年来,梅葆玖与《中国艺术报》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支持《中国艺术报》工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为梅葆玖先生拍摄了一组照片,他看了看照片对记者说:“拍得挺好,能不能洗一张寄给我啊? ”还不无歉意地拿出名片说:“这上面有我的地址,我不会玩电脑也不玩手机。 ”在得知是《中国艺术报》的记者后,他高兴地说:“很多文艺界的名人大家都为你们撰写文章,报纸办得有深度,我很喜欢。 ”由于他本人不善操作电脑,特意嘱咐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工作人员帮忙把他所有的提案发送给记者。于是,梅葆玖先生的署名文章《在现代社会,京剧如何姓“京” ? 》很快在本报发表,并被广泛转载。

梅葆玖1934年出生于上海,是梅兰芳先生的第9个孩子,代表作有《霸王别姬》 《贵妃醉酒》 《穆桂英挂帅》 《太真外传》 《洛神》 《西施》等剧目。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传人,其中有几十位弟子现在都已成为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据北京京剧院官方微博信息,为方便社会各界吊唁,目前北京京剧院已在剧院综合楼四层设置灵堂,自4月26日至5月2日每日10时至16时,接待机关、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前来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