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京剧创造的是一个现实又非现实的世界

2017-03-03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高艳鸽

——魏海敏唱梅派曲集,纪念恩师梅葆玖逝世一周年

魏海敏在京剧《贵妃醉酒》中饰杨贵妃  廖震環  摄

作为梅葆玖的开门大弟子,台湾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选择在清明时节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她的《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 ,这场由魏海敏古典剧场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演出,将于4月4日在上海首演, 4月7日至8日登陆北京, 4月21日至22日亮相台北。4月份,梅葆玖逝世一周年,魏海敏以唱梅派曲集的形式纪念恩师。

2016年年初,魏海敏到北京时,曾跟梅葆玖沟通,可以用视频录像的方式,让老师讲讲梅派究竟怎么唱。这个计划已经找到了合作方,但梅葆玖却突然故去了。“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预料的。老师身体一直很好,我总觉得他还可以教我们好多年,没想到去的这么突然。 ”魏海敏说。她曾在1993年、 1996年在北京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出,也是在1996年,她凭借两折最难演的梅派戏《贵妃醉酒》和《宇宙锋》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多年过去,如今将再站上北京的舞台,魏海敏缅怀恩师,心中有遗憾。

“梅葆玖老师是我的阳光”

1982年,魏海敏第一次看到梅葆玖的演出是在香港,她回忆:“当时我坐在台下非常震撼,我从小学戏,但对戏曲的感受都没有那场演出带给我的那么强烈。我突然意识到,看京剧真的要看大角儿,大角儿演的戏真的是不一样的。他不仅仅是把唱念做打的技巧演绎得精彩,最重要的是把艺术表演的痕迹化为无形,让你觉得就是剧中那个人物站在台上。虽然明明是有那么多的程式化表演,但在你观看时,却没有感觉到这些,只看到角色。 ”

也是这次的经历,让魏海敏明白了在全世界各地京剧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华人朋友。“因为它创造的是一种现实又非现实的世界,它追寻的是故事、人物、表演的高境界。很多戏曲演员,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种境界。比如我现在唱梅派戏,听梅兰芳大师的唱,听梅葆玖老师的唱,总觉得自己达不到他们的水准。 ”

作为梅葆玖的第一个弟子,也是跟他学习时间最长的弟子,魏海敏曾写过一篇文章,把梅葆玖比作自己的阳光。“跟他学戏时,他不会给你任何压力,不会对你说教,而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们如沐春风。 ” 1991年,魏海敏正式拜梅葆玖为师,在台北的她,开始了“双城生活” ,往返于台北和北京之间。如今回忆那段十几年的生活,她觉得“非常奇妙” ,“一边是在台湾高速运转不停地演新戏,一边是在北京安安静静地跟着老师学老戏,我同时在两条道路上匍匐前进。新戏演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创造力枯竭,所以,学老戏对我来说就像存银行,在北京存,到台北花” 。

在跟随梅葆玖学习梅派之前,魏海敏已经学了一二十年的京剧了,“是一个在舞台上小有成绩的后起之秀”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拜师学习梅派,把自己打碎,重新塑造为一个更符合梅派表演形式的演员,“这确实很困难” 。她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在这一点上跟老师梅葆玖很契合,“老师也很喜欢新东西,比如高科技的机器,音响、汽车等。我们有时候聊天,也不只是聊戏,也会聊到这些很生活化的话题” 。从1991年到2002年,这十年当中,魏海敏跟随梅葆玖到全国各地演出。“那时,我在幕后、台下或者台上看他的表演,包括所有的细节,眼神、手势、声腔,甚至于他塑造每个角色时的动作。这样的过程,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自我的机会。 ”“对于梅派,梅葆玖老师就是一个‘活字典’ 。经过那么多年,即便他年纪大了时,还是会计较自己的唱腔,追求最好听的效果。 ”魏海敏说。

梅兰芳1961年去世。1982年,梅葆玖重新站上舞台,重新把梅派戏一部一部立起来,让更多后生晚辈看到了这些戏,受到感动,并投入到京剧艺术当中。所以,在魏海敏看来,梅兰芳是梅派的开创者,梅葆玖则是梅派的奠基者。“梅兰芳大师终其一生都在创造,他的人生就是为创造而生的。他开创了梅派后,梅葆玖在他的一生当中,忠实地继承了梅派的表演,让梅派的戏扎扎实实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并通过我们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下来。 ”

用曲集形式呈现梅派的美

《在梅边·九歌》是以9首最经典的梅派唱段汇成“梅派曲集” ,包括《天女散花》《西施》 《生死恨》 《太真外传》 《霸王别姬》《宇宙锋》 《洛神》 《穆桂英挂帅》等梅派名剧中的代表性唱段,并收入昆曲《牡丹亭》选段,集梅派唱腔精华与难度之大成。这场演出由梅葆玖的琴师舒健操琴,并特邀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得主、青年古筝演奏家刘乐加盟。

“京剧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我们这个年代,跟京剧分庭抗礼的表演艺术确实太多太多了。我们如何在这么多的表演艺术中,让京剧既保留浓厚的中国味道,又能够使其跟时代更好地融合,这是每一个演员都在探索的。 ”魏海敏说,她希望在这场演出中,通过对这些唱段的演绎,呈现出梅兰芳用一生创造出来的梅派的角色、声腔、服装的美。

在魏海敏看来,梅兰芳塑造的很多角色,都是超越了现实的精神美感的呈现。“比如《天女散花》 ,它是梅派传人从小必修的入门课,梅兰芳大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国舞台剧样式‘歌舞戏’ 。他当时只是看到了敦煌飞天的形象,觉得太美了,就想在舞台上呈现出来。但是怎么才可以表现出飘飘欲仙的感觉呢?他就在身上绑了很多条彩带,结果把自己给缠住了。后来就做减法,最后只剩下两条彩带,用这两条就能够表现出一个仙女形象,非常美。梅大师天生对美是非常敏锐的,所以才会编出这样的戏。 ”魏海敏将《天女散花·云路》作为整场演出的开幕曲目。

梅兰芳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改编的《洛神》 ,被魏海敏称为“让人啧啧称奇的戏曲表现” 。“洛神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她是一个神仙,在曹植的梦里,她表演了一段歌舞给他看,最后对他说,我们的缘分已尽,我回天上去了,以后不要再想念我了。 ”魏海敏说,“这是个很妙的戏曲题材,梅大师能够想到选择这样的文学题材做戏剧的舞台呈现。它的音乐美、辞藻美、造型美、意境美,极致地表达了梅派对‘美’矢志不渝的追求。 ”

在跟随梅葆玖学习梅派的十年中,魏海敏每次演唱完听自己的录音,就感到不满意,自问:“你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 ”她觉得自己总是差那么一点,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预期。“那十年确实很辛苦,也花了很多心思去学。所以希望在《在梅边·九歌》这场演出中,把自己学梅的心得,做一个更全面的展现。 ”这也是她选择曲集这种形式的原因,“如果只是演出一出梅派戏,总感觉有点缺失,曲集的形式能够把梅派的唱腔,更多元化地纳入。梅兰芳大师在声腔上,在京剧界是首屈一指的,他把唱腔做得非常完善,而且新鲜,所以我们现在听他在上世纪20年代编的戏,都不觉得过时。这也需要我花很多时间,才能唱出他在唱腔中所设计的特殊的部分。 ”她也期待通过这场演出,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理解梅兰芳的创作理念,以及梅葆玖一生对梅派的传承,和他们这一代在21世纪对梅派的传承发展。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魏海敏是台湾“京剧新美学”的灵魂人物,她于1986年参与了台湾当代传奇剧场的创立,长期坚持艺术创新,挑战不同表演形式,演出剧目共200多部,跨越流派、行当和艺术形式,自由游走于传统戏和新编戏之间,其主演的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金锁记》被视为京剧新编剧目的代表作。

在魏海敏看来,传承梅派艺术的同时,也要传承梅派创新的精神。“在梅兰芳大师的那个年代,是自由经济的市场,他们必须要有新的手段、花样和面貌,才能吸引观众进剧场看戏。 ”她说,“在他之前,京剧都是以老生的戏为主,因为在封建时代,女性角色处于弱势,但到他那个年代,时代变了,民国了,女性主义开始抬头,女性的角色开始变得重要了,所以他在戏曲里也把女性的戏增加了。 ”

在传统戏曲里,讲的多是封建时代的故事,在当时看不觉得突兀,但是在21世纪再演,一些剧目中体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今天看起来的确很不合时宜。“现在的年轻人会完全没有办法接受。 ”魏海敏说,所以在传承的同时,必须要创新。“创新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它需要你做出改变,而不是一直重复演老戏。 ”现在在台湾,魏海敏演出的新戏是多于老戏的,一年有四个档期,有一个档期要演出新戏,另外三个档期新旧夹杂。“对传统的戏曲剧目,观众很熟悉,他们的兴趣不大了,如果不唱新戏,观众可能不愿走进剧场。 ”

1986年,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要做一部根据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的京剧《欲望城国》 ,魏海敏饰演麦克白夫人。“当时,一些很喜欢京剧的人士,都劝我不要演这样的新戏,说你是唱梅派的,身份很高,为什么还要去演这样的戏,而且不是唱主角。 ”她回忆:“但我意志坚定,我觉得唱新戏对我来说是件好事。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唱新戏,一直到现在,靠自己的力量去塑造一个角色,积累创新的经验。 ”“这个时代,京剧要抗衡太多的多媒体,如果你一成不变,如何跟这些多变的东西抗衡呢? ”

“我有30年的创新京剧的经验,这种创新的结果怎样,我不敢说,是要观众来评判的。我只是要忠实地把人物塑造出来,让观众感动,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在魏海敏看来,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对女性角色的挖掘都不够,对女性人物的内在了解得还不够多。而在每一出新戏中,她都会饰演一个不同的女性角色。

梅葆玖与魏海敏  叶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