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电影走向世界的通关密码——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为例
2017-05-1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滕俊杰京剧,中国的国粹。自1790年徽班进京发端,经过一代又一代杰出艺术家的演绎和发展,已成为充满生命感和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一百多年后的1895年,电影在巴黎诞生了。再直到16年后乔托·卡努杜发表论著,才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第七艺术”。时至今日,电影已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语言。
我尊重京剧。我也酷爱电影。但作为一个有着30余年从业经历的电视文艺导演,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天,这两种在各自维度上个性极强的艺术会一起出现在我的面前——2013年8月,我接手、执导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我是第一次跨界拍电影,但并不青涩。因为多年前,我曾有受聘《大众电影》杂志社5年摄影记者的经历,在无数次深入各电影片场、与数十位中外电影导演的交往中,一次次获得灵感,也因此一直期盼真正决战“大银幕”的机会。这次机会来了,我的内心被它“电击”到了,当然,它也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了许多问题。
这部影片,向我提出了一个乍看容易、细思极难的艺术命题:在当前京剧观众趋向流失的现状下,京剧艺术如何在现代传播主流载体的大银幕上吸引观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何崭新地与电影这一世界语言对接并绽放出新的光彩?
命题的第一层次看似容易回答。京剧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里,并不是第一次出现。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的京剧影片《定军山》。之后的百年中国电影史中,京剧与大银幕的结缘也并不鲜见。
但在21世纪,面对“世界是平的”,面对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导演,该如何与时俱进地处理好本土传统文化符号与世界文化通行语言的关系呢?中国京剧电影能否真正走进更多的人群、走向世界呢?这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换言之,能否挑战成功,直接成了验证这部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成败的试金石。
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我就和我的创作团队一起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挑战之路。值得欣慰的是,后来,这部影片收到的一系列来自国内国际的反馈是出乎意料的:
2014年5月30日, 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应邀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即著名的奥斯卡剧院)举行了海外首映礼,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这里首映,也是非美国电影第一次在这里举行首映礼,礼遇可谓隆重。包括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顶层人士、40多位奥斯卡奖评委在内的1000多名美国观众和华侨同胞真切感受到了美轮美奂的视听效果。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UCLA东亚图书馆还第一次联合起来,举行了收藏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拷贝的隆重仪式。
2014年12月9日,此电影在北京获得了年度“中国3D电影最佳故事片奖”榜首。
2015年1月28日,在总部设于洛杉矶、由全球193部3D影片参赛、600多位国际评委投票、被誉为“3D电影奥斯卡奖”的年度世界3D电影评选中,京剧全景声电影《霸王别姬》一举夺得了“最佳音乐故事片”奖——金·卢米埃尔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这个国际主流电影大奖。 同年12月28日,在世界电影12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此片又应“巴黎国际电影节”之邀,在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的故乡法国巴黎隆重上映,并获得了当年度“最佳艺术片”奖,意义独特。
2016年5月,此片受邀到美国纽约,担当中国艺术电影展的首映影片,并于一年多时间里第二次来到世界电影之都洛杉矶,巡回放映。6月15日,获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评审大奖“最佳戏曲电影奖”。7月5日,作为开幕电影,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日本东京电影节“中国艺术电影周”上成功上映,多日连放数场。7月13日,受香港戏剧节的邀请,此片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了颇具盛况的首映礼。9月7日晚,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的第20届“华鼎奖”中国电影满意度调查发布盛典上,此片一举摘得年度最受欢迎3D电影大奖。9月下旬,在纪念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400年之际,这部电影受邀远赴英国伦敦举行首映并连续放映,反响热烈。
2017年3月底、4月初,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又应邀赴新西兰、澳大利亚举行首映及放映,盛况连连。
两年多时间内,一部也许是世界上最小投资的3D全景声电影,以这样一份“出师表”告示了它的文化努力和价值。
京剧是没有替代品的中国国粹,它以空灵流动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世界戏剧史上留下了东方文化的独特印记, 而当这一东方艺术与被誉为“世界第七艺术”电影的最新理念和科技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电影世界里就平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让人感兴趣,让人惊叹——这或许是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和力度,打入海内外主流文化圈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猎奇与好奇并不是唯一的动力。一部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一个艺术门类,一个艺术流派,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的经典,其中一定蕴藏着强烈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让当代津津乐道的新的魅力,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过往和当下的文化样本。作为导演,我从中找到了一些“通关密码”。
《霸王别姬》是一出早已定格在中国文学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名剧。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霸王别姬》的人物与故事原型,可以发现它有爱情、阴谋以及骄兵必败等的多重解读,其中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就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感准则,其自刎的结局能令人联想到化蝶或凤凰涅槃之类的世界文化通用的爱情意象。而这样的生命感受,是可以顺畅地进入全人类的人性共振层面的。能够被《罗密欧和朱丽叶》打动的人们,一定也能接收到《霸王别姬》故事内核中蕴含的情感通识。
于是,一个充满哲理、况味的故事;一个独到、经典的样式;一个绝佳、风范的表演,成了中国京剧电影走向世界的“通关密码”。 在这些“通关密码”中,最关键的,还要加一条,即必须找到“一个准确、恰当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京剧的未来就是走向青年、走向世界。而创新,从来就是京剧本身的底色。如梅兰芳先生的一系列改革、周信芳先生的一系列举措等。在21世纪的今天拍摄京剧电影,我觉得必须再跨前一步,必须创造出新的电影视听亮点来吸引中外观众特别是更多年轻人走进影院,使之看得见“京剧+电影”的美妙,从而让中国人留下眷恋国剧的文化乡愁,让外国人留下了解、喜爱京剧的印痕基因。只有这样,中国的京剧才会有真正的远方。
有道是:“真正的需求,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追求。”为了进一步摸清现状和需求,我在前期准备阶段,对部分不太接触京剧的大、中学生进行了一番调查,提出了“假如拍摄一部3D版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你们会有兴趣去影院观看吗?”等问题。比例颇高的肯定回答让我再增信心。
于是,一个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创新想法渐渐形成:在全力以赴拍好2D版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之际,下定决心“自找苦吃”,在不增加国家任何经费投入的情况下,用创意赢得市场的支持和响应,同时套拍一部京味浓郁,但更适合年轻人、更适合走向世界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我力求“五个着力”,即:着力影像叙事,着力角色场面调度,着力人物内心刻画,着力美术突破,着力3D和全景声制作,来打破舞台的平面,使之立体化、精美化、互动化、节奏化,将古老戏曲和最新电影之间的违和感在无形中淡化,在双方不断的靠拢后产生一种新的和谐,即:未来观众在欣赏电影“复制文化”的同时,鲜明感受到一种基于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合作“挖掘”而来的新的原创力,让整个电影在尊重京剧规律的前提下,打破一些“框框”,满足怀旧和创新在现实中有诚意地链接与融合,在令传统观众满意的同时,吸引到更多新的年轻的观众。
创新,需要内心的定力和外界的宽容与支持。在策划3D全景声制作的初期,外界了解、理解的不多,我有一种在隧道中摸索,犹作“孤狼酣斗”的短暂感觉,常常“自饮孤独当美酒”,但是,它激发了我内心的各种潜能。我十分理解因为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会有意料不到的各种不解和困难,但我已经想透彻并已将精神和情感融入了最新创意的研究、试验中。我没有退路,也根本没想到要撤退:瀑布之所以壮美,就是因为它没有退路。假如这条道很窄,窄到只能通过几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假如只能通过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我要做一个京剧电影领域的探索者,只要能积累3D全景声制作的经验和教训,什么都值了。感谢老领导、“京剧电影工程”领导小组、各出品方和支持方的充分信任、鼓励和强有力的支撑,让我和团队迅速“柳暗花明”,有了这样一次“没有先例”的创作之旅和海内外的系列收获,而原先沿途的许多“荆棘”,也因为我们选对了路径而变成了一道道风景。
程砚秋先生早在1931年就说过:“我们致力皮黄的人,应当大而且硬地负起一种责任,什么责任?第一步,要使皮黄‘摩登化’,第二步,要使皮黄完全成为‘摩登’的社会教育。”
我们在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拍摄、制作中,采用的是现场3D双机全程实拍,它就是十分“当代摩登”的,在2013年夏的中国电影拍摄中还十分少见。加之为了同样追求京剧电影声音的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又前瞻性地运用了世界上刚刚诞生不到两年的全景声(ATMOS)技术。尽管创作过程十分艰辛、困难,但我们咬牙苦斗,坚持质量第一,而最终我们这两项技术的叠加,使这个项目无意中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个新的第一:被一些专家称为中国首部全程实拍3D全景声制作的电影。著名的美国南加大电影学院副院长艾伦观影后对我说:“3D及全景声效果使京剧人物和我不断在视听与情感上一次次互动,使我入戏、入情,毫无睡意。”国内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乐视、格瓦拉、豆瓣网上,这部电影在评分榜上分别达到了9.4、9.1、9.1的高分,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设想。此片也一次次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邀请,以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的多语种方式屡屡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走进对方主流社会)的一个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