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开掘巧 心中有观众——从中国京剧艺术节看新编历史剧创作
2017-05-3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罗 群多年来,为传承发展京剧艺术,京剧创作一直牢牢遵循“三并举”原则,即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作为现代戏与传统戏之间的桥梁,使得传统袍带戏的特征在此延续、拓展,创作者的当代意识、现实思考得以彰显。
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参演的10部新编历史剧亮相,获得业内外好评,展现了新编历史剧多年来的创作成果,为同类作品的创排提供了有益借鉴。
风貌可喜 弘扬正气
“这么多场戏看下来,作品音乐总体上很注重情感的表达,唱腔在京剧原有板式基础上做了新的处理和拓展,引入了其他剧种的元素,丰富了京剧唱腔;舞美方面大制作越来越少,符合京剧的艺术规律。从演出效果来看,各院团创作热情高涨,精神风貌可喜。”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原团长李少波的看法,代表了专家对亮相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编历史剧的总体判断。
这批新编历史剧除了整体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思想性和价值导向上也都注重弘扬正能量。譬如沈阳演艺集团、沈阳京剧院的《青天道》写的是海瑞的故事,却把熟悉的题材写出了新意,以海瑞为代表的忠臣志士向贪腐官吏发出挑战,谱写了一曲正义之歌。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的《油茶御史》、山西省京剧院的《陈廷敬》等剧也唱响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天津京剧院的《狄青》一剧,英雄之间最终冰释前嫌,共同为国效力,凸显爱国情怀。
剪裁巧妙 心怀观众
一部戏成功与否,光有好题材还不够,还要写得好、写得巧,作品才能立得住。福建京剧院的《赵武灵王》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赵武灵王》是编剧郑怀兴厚积薄发的作品,他长时间沉浸于历史之中,具有历史学家的深度思考,在剧本创作中接通了历史、现实甚至未来,这样的境界是部分生搬硬套的历史题材作品无法达到的。”
在浙江永嘉昆剧团国家一级编剧张烈看来,重庆市京剧团的《大梦长歌》对题材的剪裁和开掘也非常巧妙。“辛弃疾题材不好写,文学创作很难入戏,沙场建功方面,辛弃疾又不如岳飞那么突出。《大梦长歌》巧妙地抓住辛弃疾的报国情怀与严酷现实间的矛盾,人物形象一下子立起来,变得丰富、深刻。”张烈说,除了剪裁巧妙,优秀新编历史剧的主题呈现应该是蕴藉的,其主题包裹在艺术性之下,有待观众慢慢体会。“有的剧作家太过急迫、直白地表达主题,导致作品缺乏韵味,难以成为精品。”张烈说。
一部新戏创作出来,最终还要面向市场,创作者除了表达个人思考,必须心怀观众。黑龙江省京剧院的《奇女无容》就是这样一部充分考虑观众欣赏趣味的作品。“有传奇喜剧色彩的作品,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喜爱,《奇女无容》用喜剧表现战争背景,人物特殊情境下的非常行为恰恰成为该剧的艺术风格。”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说。
继承传统 有所拓展
新创剧目要想保持和发扬剧种的优势和味道,必须从剧种传统中汲取营养。所谓看戏看角儿,对新编历史剧来说,除了音乐、唱腔、舞美等要向传统寻求借鉴,演员的表演同样如此。如何在新编历史剧中运用好传统程式、技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虽然与传统袍带戏相似,新编历史剧也聚焦古代的人物、故事,但后者的化装、道具设计又与传统戏不同,前者的服装更趋向于贴近故事发生时代的真实服装风格。比如,《陈廷敬》中的人物一身清装,一改传统扮相。“没有了髯口、水袖,演员可以依仗的表演手段就受到了限制,反过来,这也促使他们尝试在新作品中化用传统、有所拓展。”王馗说。
在这方面,演员的尝试受到专家的认可。“就拿言派老生常东在《青天道》中饰演的海瑞来说,他的唱非常注意遵守言派的规范、发挥言派的特长,同时又有所突破。在言派传统戏中,几乎是不唱高拨子的,常东在这出戏中运用了高拨子,行腔吐字又谨守言派法则。” 李少波说,“再比如,《大明城墙》中王平、王越二位演员虽然穿的是改良服装,但他们以纯熟的技艺准确把握了人物的感觉,塑造的人物就立得住、传得开。”
同时,专家也提醒创作者,创作新编历史剧也要注意行当特征。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说:“饱满地完成行当,也就是准确地塑造了人物。比如,武生的念白不能与老生相同,武生应该具有‘嘶鸣声’;再比如,【反二黄】这种板式并不适合所有行当,创作、演唱不适宜某行当的唱腔,观众会觉得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