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传统戏曲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

2018-01-26 发表|来源:东方网|作者:毛丽君

“我一共挥过1641次胡子,在第367次的时候,我有了个绰号,叫瑜老板……”王珮瑜说,其实我挥胡子的次数不下十万次。2017年,对王珮瑜来说是收获最多的一年,通过几档综艺节目,她收获了许多年轻的粉丝,并且透过她,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京剧其实很好玩。在年轻人的圈子里,王珮瑜俨然已经成为为京剧代言的“最强厂牌”。顶着“明星”的光环出现在2018年上海人代会会场,王珮瑜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却坦言,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戏曲已经到了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的时刻。

“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剧种,但其实京剧有着浓浓的上海印记。”王珮瑜的话题从京剧和上海的联系上慢慢说开来,“京剧其实是在上海被定名的,在京剧形成100年后,在上海被正式定名为京剧,受到海派文化的滋养。”

有着“小孟小冬”之称的王珮瑜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早就是梨园的“角儿”,但出了戏曲圈,知道她的人并不多。这种略显尴尬的处境正是中国传统戏曲正在经历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为国粹的京剧如何传承?这是王珮瑜正在努力做的事,但奈何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已经到了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的时刻。”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尝试和收效,让王珮瑜有了这样的感触。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京剧,王珮瑜“频繁”地出现在受年轻人追捧的热门综艺节目和年轻受众群基数大的新媒体产品中。“演出40余场,超过3万人次观看;《瑜乐京剧课》30余场,1.3万人次参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京剧其实很好玩》100期更新,近20万字的内容整理和撰写,超过2万订阅用户,140万人次收听;应邀参加综艺节目8档,接受深度访谈节目6档……”这是王珮瑜自己的2017年工作统计,“除了做好演员本分工作外,我投入很多精力传播京剧,只要有年轻人去的地方我都会去。”

每一个收看、收听、参与的统计数字,都是“王珮瑜”这个京剧女老生的个人品牌打响后带来的最直观收效,这就是品牌的传播效果。这意味着,这些人,因为王珮瑜开始和京剧有了交集,而这也正是她所希望的。

“王珮瑜”个人品牌的打响,离不开背后团队的运作,当然,王珮瑜团队对传统京剧的宣传推广方式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京剧名家大师成了娱乐明星,靠娱乐大众、八卦绯闻博关注、引流量?王珮瑜说从小的接受教育给了她一个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人该有的态度和追求,“这个时代受众关注的不仅仅是明星艺人的八卦绯闻,更关注的是艺术家是否呈现更好的作品,而艺术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专业上的,更要立足行业,为行业发声。”

对于质疑声,她说,“没关系,我们看结果”,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戏曲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我会把市场化的、商业的运作模式用到传统戏曲的传播上,因为大众平台的传播很有效。”

在名利场会面对各种诱惑,王珮瑜说,她一直告诫自己的团队,要“出得去回得来”,立足自己的主业,要顶得住诱惑。这是她致力传统戏曲大众传播时坚守的底线。

观众需要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急不得,王珮瑜说,最好的传播是传承,所以她对自己专业上的精进并没有任何懈怠,“我每年会花很多精力、时间,听很多建议,学什么戏、跟谁学,什么时候奉献给观众,这非常重要。我每年都会定期投师访友,向业内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学习,拜访有造诣、有建树的民间高人,三年、五年、十年,我们一定会看到传统艺术在我们这代有所起色。”

当然,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作为人大代表的她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建议。她说,未来艺术的传承要利用好高科技,利用好互联网,用现代科技做一些存留,把可用的科技用在戏曲的传承和传播上;她说,艺术类高校应该要有专门的戏曲教育专业,把师范类专业跟戏曲舞台类专业结合,培养各方面素养高的老师,这才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2018年,将是回归剧场的一年,也将是为传承和传播京剧这一项尊贵的事业继续效力的一年。”有了好的政策,有了各种扶持,面向年轻的市场、粉丝和观众做好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王珮瑜说,首先要培养,然后是引导,最后就是学会等待。“我们要弘扬传统艺术,让传统艺术有更强的生命力,不要着急,但也不能停止。”她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伙伴投入这个事业,因为这个事业一定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