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戏传 戏以人传——观京剧《白蛇传》
2018-05-2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楠北京长安大戏院不久前精彩上演了京剧赵派经典剧目《白蛇传》 ,由北京京剧院的著名青年旦角演员朱虹领衔主演。不得不说的是,北京京剧院搬出赵派压箱底的好戏奉献给观众,别有意义,因为京剧自其形成至今的各大流派,只有赵派的创始人赵燕侠还健在,其他流派的缔造者均已作古。近几年来,不独京剧,各个地方剧种的流派鼻祖纷纷谢世,大师们的离去严重影响了戏曲传承与发展。客观地说,流派之所以成为流派,是由于有着别的流派所没有的特色,因此流派的传承人一旦失去老师的口传心授,仅凭观摩录音录像资料,是很难学到精髓的,也就掌握不到流派特色的本质,这才是当今戏曲如何往下传承发展的最大危机。
熟悉京剧赵派的戏迷都知道,赵燕侠一生创排过许许多多的私房戏,最终站住脚的杰作也为数不少。这当中,如《碧波仙子》是从越剧《追鱼》移植改编而成,类似的从地方戏作品改头换面的佳构还有《盘夫索夫》等,这在当时与同辈坤伶相比,算是大开先河之举。而《白蛇传》这出戏与上述那些戏都不同,它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交替之间专门给京剧编写的一出戏,虽说严格地讲,并不算是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在昆曲《金山寺》 《断桥》及京剧《雷峰塔》等基础上增益首尾、打磨润色而成的,但用今天的话说,田汉本的《白蛇传》确属原创京剧,并且是一部实用性极强,能让演员挣钱吃饭的好作品。
在那个年代,京剧仍是中国老百姓精神生活的主要消费品,有空听戏看戏是那时人们最寻常的事情。说实话,也正是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了不起的戏曲艺术家,各领风骚,各擅胜场。赵燕侠作为一名女演员,与诸多男旦名家同处一世,要想出人头地,必须依靠新戏作撒手锏,唱别人没唱过的戏才能显出与众不同。可是田汉当初并不是为赵燕侠交出《白蛇传》的本子,换言之,在赵燕侠碰这出戏之前,谢锐青、刘秀荣等优秀女演员已经把白娘子唱红了。梨园行素来有一句俗语,叫做“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也就是说,一出新戏甲唱了,乙就不屑于再唱,因为吃前人的剩饭会被同行看轻。当然这话要看如何辩证地理解,天性执拗的赵燕侠一向对京剧的传统既敬畏又叛逆,不合理的老规矩在她眼里就是非要改一改才痛快。 《白蛇传》可以说是赵燕侠吃了别人嚼过的馍,却增加了不一样的味道。在今天,研究者反倒更容易将此剧做一横向比较,看看赵派演来到底有哪些“得未曾有”的东西。
照赵燕侠自己的说法,是由于喜欢白娘子这一人物而喜欢这出戏的。至于为什么喜欢,依笔者推测,大概是白娘子本身就是一个叛逆的刚烈女性吧,这一点与赵燕侠本人何其相似!那么白娘子的性格特征又被赵燕侠演绎得淋漓尽致。赵派的白娘子没有那么多闺中淑女的束缚,她在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更加大胆外露,恣肆张扬。一方面从对许仙的眼神上,赵派没有采取传统的转睛凝神、含情脉脉,而是直线对视,放电秒“杀” 。赵燕侠认为白娘子是仙不是人,不必让千年蛇精去迁就小家碧玉的羞涩。另一方面,赵燕侠很早就注意到有文化的学生们不喜欢京剧的重要原因是,京剧固有的中州韵、湖广音的吐字原则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着天然隔阂,故此尽量在自己演唱与念白时朝着北京话靠拢,去掉了大量的聱牙字音(内行称之为“上口” ) ,也难怪在当年就有相当一批爱好赵派戏的年轻人疯狂追捧她。
众所周知,唱腔的处理是流派形成的最要紧的因素。先说赵派最出彩的一段唱腔就是“合钵”一场中脍炙人口的“亲儿的脸,吻儿的腮” ,这段唱腔原先不存在,但当赵燕侠演出时看到观众听完“断桥”就纷纷早退,便心有不甘,请求田汉在“合钵”一场再写唱词,之后与琴师李慕良一同设计旋律。不用说,这段唱腔是成功的,它的扩散度与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剧中其他段子,因而赵派每演到此,这一大段总能像吸铁石一样把戏迷牢牢稳住在座位上。另外,赵派在“盗仙草”一场,就不像其他人那样唱【高拨子】 ,而是唱【反二黄】 ,理由是节奏更快一些,与白娘子焦急迫切的心情更加吻合。并且她在设计武打动作时,每一个亮相动作就是用手去够灵芝仙草,而不是为了纯粹展示武功以至于打到忘了初心。
说实在的,后人分析大师创排新戏的初衷,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在盛年的赵燕侠看来,编演一出新戏,或是拿现成的《白蛇传》化为己用,最直接的目的是养活班社,要保证手下那么多靠着她吃饭的伙计们分得着包银。 《白蛇传》好在剧情抓人、唱词感人、腔调迷人、武打惊人,所以指望这出戏取得收入,是十分保险的。
笔者由此想到,当下全国有那么多剧团每年为京剧创造那么多剧目,而能做到抓人、感人、迷人、惊人的好戏却又寥寥可数。理论家们有的说京剧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年轻人,也有的说适应年轻人就是为了征服年轻人。笔者以为,像赵燕侠这样健康长寿的老艺术家不仅是国粹艺术的开拓者,更是见证者,他们看到了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次兴衰。如果年轻的演员能多向他们讨教京剧究竟靠什么样的魅力才能最长久地征服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最广大的观众,那将踏进传统戏曲艺术复兴的门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