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遗恨 汇成绝唱 ——观京剧《昭君出塞》
2018-07-0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楠近期,天津京剧院一行人马专赴北京在长安大戏院连续两日分别上演了青衣经典剧目《昭君出塞》与《西施》 ,两出重头戏的挂帅者都是该院头牌旦角演员王艳。熟悉京剧的人都知道, 《昭君出塞》是尚小云的拿手好戏, 《西施》是梅兰芳的代表作品,而成名已久的王艳一直以来双跨尚派、梅派两门,均擅胜场,独领风骚。这两出风格迥异的流派私房戏在步入中年的王艳演来仿佛驾轻就熟,因此受到广大戏迷的啧啧称赞。其中,由于《西施》是在北京较为常见的传统大戏,不像《昭君出塞》那样难得一见完整版,故而后者显得尤其珍贵。再者,数十年来,梅程荀尚四大名旦的继承人中,载歌载舞的梅派程派,后学者层出不穷,以花旦表演为主的荀派,传人也如雨后春笋俯拾即是。唯独文武并重的尚派门庭冷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局面。基于此,王艳能在打响梅派旗号的同时,继续坚守她自少投拜的尚派阵地,可谓不忘初心,这一点难能可贵。
说到《昭君出塞》这出戏,普通观众见过最多的是最后《出塞》那一场,因为各大京剧比赛中,以尚派报名的参赛演员十之八九都用这个折子戏作为夺取金奖银奖的利器,毕竟在这出折子戏里,不仅主演按照剧情必须折腾到难以喘息的地步,身边一左一右的王龙与马童也跟着受累。于观众而言,看着台上三人连唱带跳,此起彼伏,形成交相掩映的奇观,可以大饱眼福。但在梨园行却一直流行着“唱死昭君,做死王龙,翻死马童”的说法。或许,尚派戏差不多都像《出塞》一样消耗体力,所以年轻一代的青衣演员才都唯恐避之不及。总之不得不说,将尚派视如畏途是一般京剧女演员的正常心理。看过折子戏《出塞》,不等于看过全本的《昭君出塞》 。在尚小云创排这出戏时,取名为《汉明妃》,而王艳演出的版本又稍有不同。她是根据她的授业恩师杨荣环的演出本进行微调而搬上舞台的。笔者以为,弄清楚这出声势浩瀚的大戏的传承脉络,说明白几代艺术家是如何打磨经典剧目的,对于当下搞好京剧接力,是大有好处的。最起码,可以让后来的京剧人在业务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话说京剧原本没有关于昭君出塞故事的戏,但在那个京剧最兴盛的年代,几乎任何一个学旦角的男演员都要用昆曲开蒙,练就规范而又漂亮的身段,打下深厚的表演功底,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从京剧到京剧地学习。那么,昆曲传统戏就有专演王昭君故事的《青冢记》 ,其中《送昭》《出塞》两折流传最广,远远超出其他折子。也就是说,大多数京剧旦角演员从打基础的阶段就掌握了这两个昆曲折子戏。到了上世纪30年代,四大名旦的艺术如日中天,声望家喻户晓。具体到尚小云本人,由于幼功扎实,干脆邀人在两折昆曲原作的基础上,增益首尾,编成一出善始善终的全本大戏。说具体些,就是前面王昭君如何被选派和亲的经过,包括《送昭》在内,都用京剧固有的西皮二黄唱。后面《出塞》部分基本保持昆曲原样不变。应该说,这种新戏自其诞生之初,就属于半新不旧的品种。
再往上说,昆曲《青冢记》还不是戏曲演绎王昭君的正根。追本溯源,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所作的杂剧《汉宫秋》才是最原始的戏曲形态。并且仅就剧情来说,昆曲就与元杂剧有了细节上的不同。在昆曲中,是说汉元帝后宫太多,环肥燕瘦不遑辨认,于是让画工毛延寿逐个写真,按图临幸。毛延寿一看有利可图,便乘机敛财,根据贿赂多少来下笔。偏偏王昭君清高吝啬,不肯收买毛延寿。等到北番遣王龙来选和亲的女子,汉元帝便把“照片”上不好看的王昭君送出去。直到王昭君辞别君王之时,汉元帝才后悔莫及,下令查杀毛延寿。而在元杂剧中,还多出支离的桥段,那就是王昭君虽然见不到汉元帝,但某一天她那如同天籁般的琵琶声传入了汉元帝的耳朵里,这才一睹龙颜。毛延寿闻知,仓皇出逃北番,又将王昭君画得貌若天仙,献给呼韩邪单于,使得单于垂涎三尺,忙派使臣南来,点名要娶王昭君。
在今天,元杂剧已成为历史名词,它的立体化呈现只能在专家学者的脑海中存现。而昆曲的《青冢记》也是传说中的雅部奢侈品了。只有京剧《汉明妃》还可以有真人版的演出。杨荣环把尚派这一名剧变成自己的《昭君出塞》时,是对剧本做过一些改动的。而这些在笔者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才多艺的杨荣环为了增强吸引力,把戏台上王昭君弹琵琶的一段戏变成了自己真的坐着弹琵琶,毋庸赘言,此处应有掌声。作为得意弟子的王艳,同样继承了老师的这一才艺。十多年前,笔者就曾看过王艳的这出戏,一段琵琶曲,弹得嘈嘈切切,珠落玉盘,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京剧的经典剧目的保留何其重要!因为一出又一出鲜活的老戏,承载的绝不是简单的西皮二黄,水袖脚步,一出戏有一出戏的玩意儿,一出戏有一出戏的门道儿。像王艳这样功成名就的女演员,还能在中国复兴传统文化的当口用这种累死人的大戏满足观众的需求,这股干劲实在值得歌颂。
最后,笔者还想说一个关于毛延寿这个角色的表演问题,那就是已故的架子花脸名家袁世海演这一角色时,为了表现毛延寿落荒而逃的狼狈,借鉴了很多周信芳在《追韩信》里的萧何的动作,包括跑圆场、翻吊毛等等,赚取了观众的叫好声。尚小云的公子,年近八十的尚长荣在演这一配角时,又绕开这一套路,另辟蹊径,也同样符合人物,符合情境。袁、尚创造角色的手段哪个更高明,笔者也无法下断言,但笔者敢说,袁、尚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仍是当下京剧演员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