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观新编历史京剧《安国夫人》小感

2019-04-0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韩嘉玮
《安国夫人》剧照 马中臣供图

3月31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在中华剧院成功上演。当晚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当中不乏年轻戏迷,众多年轻观众都是天津在校大学生。首先为该剧的演出表示由衷的祝贺,并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连年来在舞台上优秀的表演以及焕发光彩的阵容表示喝彩。

该剧由李瑞环同志编剧,白云明执导。该剧在继承传统京剧《抗金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全新的民族史观讲述了巾帼英雄“安国夫人”梁红玉与其丈夫韩世忠保家卫国的故事。着重塑造了梁红玉运筹帷幄,有勇有谋,忠心报国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戏剧作品如何正确地进行历史表述、历史阐述,如何更负责任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更好的塑造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如何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现代史观成为当今新编历史剧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该剧适当淡化了对民族矛盾,以及民族仇恨的刻画,不再着重讲述宋金矛盾,胡汉仇恨,而是单方面的借历史事件来塑造梁红玉的个人形象,这方面是极为值得肯定的。该剧阵容强大,剧中梁红玉由“梅花奖”获得者赵秀君饰演,韩世忠由“梅花奖”获得者张可饰演,朱胜非由一级演员卢松饰演。其中赵秀君所穿的粉靠是梅兰芳大师当年演出《抗金兵》时的舞台演出服装。

在唱腔的编排设计上,唱腔板式极为丰富,还运用的很多不太常用的板式,如“娃娃调导板转三眼”、“西皮三眼转二六”等。同时全剧上半场主要使用西皮板,下半场主要使用二黄板,这样增强了唱腔旋律美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也便于演员对于唱腔音韵的再加工。在唱段的衔接处,运用传统民族乐器丰富音乐层次,更为表演烘托情感这是很好的。但用指挥来引领乐队,而非鼓师引领,未免显的乐队略有繁冗,同时音乐的节奏感也有所破坏。在唱词的编排设计上,也令观众略有失望。词意重复啰嗦,音韵辙口不太规范,词句过于直白,甚至有些念白(主要指生行和旦行)可用粗俗来形容。但总体上来说,《安国夫人》依旧还是一部在唱腔设计和唱词编排上,遵循传统京剧板式和词句音韵而创作的一部较为成功的新编历史剧。

在舞台设计和切末的使用上,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植戏曲事业的发展,更下拨了大量专项资金,但这使得戏曲舞台的奢华风愈刮愈烈。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极简美学和戏曲的虚拟性荡然无存。《安国夫人》尚且未把战船搬上舞台,也没有为舞台制造风雨雷电,但韩世忠的军账以及梁红玉登上的红色城楼还是值得主创人员进行修改调整的。

在服装和扮相的设计上整体还是极为成功的。如梁红玉穿红女帔、带红顶绒花上场,服饰极具人物身份感。其他角色的服饰也都为传统京剧服饰的制式,没有像某些新编历史剧一样,穿着一些如同古装电视剧一般的“臆造历史服装”。但我个人认为,苗傅的服装有些不便于演员动作的表演,在配色上也缺少美感,故还有待修改。

最后,个人认为在不同场次中男女兵的人数安排上还有待考量。如梁红玉巡营时为八个女兵,颇显过分“隆重”,也不利于夜晚环境的营造。而其登上城楼时,只有四名女弓箭手,故认为在巡营时改用四女兵较妥。苗傅初次上场时也不必带八名男兵,四名足矣。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极不成熟的观点和看法。虽有很多建议,但在我看来,《安国夫人》依旧可以说是一部编演的相当成功的新编历史戏,那些乱刮奢华风、将唱腔改编的完全没有剧种特色的新编戏都有必要向此剧学习。(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编导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