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胡芝风:从理工女到京剧名旦

2019-12-04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熊姝

81岁的她,当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途却转行做了京剧演员,成为梅兰芳的关门弟子。在艺术芳华绽放最精彩的时刻,她又告别舞台,转身搞起戏曲理论研究。中国少了一个科学家,却诞生了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

从清华的理科高才生,转行成为京剧演员,又从演员成为学者和导演,81岁的胡芝风一生颇为传奇。

11月18日,胡芝风从苏州风尘仆仆地赶赴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了一场题为《戏曲表导演艺术的美学精神》的讲座。4个小时的讲座,她的一双眼睛始终熠熠生辉,那种浑身是劲儿的样子,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她说,只要谈戏曲就不累。对戏曲艺术的爱,已经浸入她的骨子里。

1938年冬,胡芝风出生于上海,家境殷实。还在襁褓中时,她就常被外婆抱着去听绍兴戏。小时候,父亲对胡芝风的兴趣爱好全力支持,骑马、游泳、芭蕾,她样样精通,可最爱的还是京剧,甚至长大想唱戏。大户人家的小姐,怎能去干“下九流”?家里对她入梨园行的想法反对声一片。父亲比较开明,请来当时的京剧名伶吴继兰为她进行京剧开蒙。

考大学时,无法违拗家人的意见,胡芝风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可那份与京剧的情缘始终难以割舍,她最后背着刀枪把子来到清华园,一边遨游于科学的海洋,一边吮吸着艺术的芬芳。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徘徊良久,胡芝风内心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后者。中国也许少了一个科学家,但却诞生了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

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师徒合影

1959年,在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的推荐下,胡芝风拜梅兰芳为师。一见面,梅兰芳便称赞她学京剧的决心,风趣地称她为“大学生小徒弟”。拜师那天,胡芝风平时所仰慕的欧阳予倩、荀慧生、萧长华、姜妙香、俞振飞、言慧珠等,都到了现场。胡芝风恭恭敬敬地向梅兰芳夫妇行跪拜叩头礼。梅兰芳高兴地对同仁们说:“我年纪大了,本不打算再收徒弟了,可是,芝风是大学生来从艺,我心里高兴,就破例再收一个,算是关门徒弟吧。”师从梅兰芳的那段日子短暂而快乐,“梅先生不仅讲唱腔、身段、技巧,也讲绘画和雕塑”,胡芝风坦言,梅兰芳的创造精神对她的艺术道路影响深远。

胡芝风的成名作是京剧《红梅阁》。1962年,风华正茂的胡芝风已是苏州市京剧团的主演。她在上海观看了李玉茹主演的京剧《红梅阁》,一下子被剧中李慧娘圣洁的形象吸引住。她将全剧内容用速记法记录下来,随后吸收芭蕾的成分进行大胆再创作。胡芝风主演的《红梅阁》曾在武汉连演30场,打破了当地演剧场次的纪录。

然而,好景不长。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胡芝风因主演《红梅阁》这部“鬼戏”而受到批判,她的艺术生命像《红梅阁》中李慧娘的魂魄一般,飘忽于天地无光的暗夜中。“美哉慧娘,临别依依”,她不得不与心爱的李慧娘告别,而这一别就是17年。

1979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剧团突然通知胡芝风要重排《红梅阁》。“红梅阁”三个字如同天雷勾动了地火,在胡芝风的心头炸响。夜深人静,辗转难眠的她梦游般地走进排练厅,默默地打开电灯,换上练功服,在舞台上孤寂地旋舞。17年啊,还能找回李慧娘吗?胡芝风心头五味杂陈,泪如雨下……

年届不惑的胡芝风,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对《红梅阁》有了新的认识,她对剧本进行了修改——李慧娘作为美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封建顽石压迫下突兀傲然挺立的一枝红梅花,《红梅阁》由此更名为《李慧娘》。在表演上,作为李慧娘的饰演者,胡芝风在继承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等行当。为追求李慧娘的舞蹈美观,她还大胆运用了芭蕾舞。胡芝风在《李慧娘》中的创新,当时被有些人斥为“离经叛道”,但这并不能阻挡她革新京剧的步伐。

《李慧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上海演到北京,从北京演到天津,从天津演到香港,最后一直演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前后演了600多场,掀起了一股文化旋风。有评论这样评价她:“给古雅的京剧灌注了新鲜血液,在北京观众中产生的影响,就像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冲击了宫殿艺术,推动了京剧改革。”

1985年初,在艺术芳华绽放最精彩的时刻,胡芝风意外地收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的招生简章。招生简章说,办这个研究班“可以使胡芝风这样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得到系统学习理论的机会……”

谁都没想到,胡芝风会告别鲜花和掌声,一头扎进象牙塔,坐起了冷板凳。两年的理论学习,胡芝风成绩优异。毕业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希望她留院工作,充实戏曲表导演理论研究的力量。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她毅然决定告别华丽的舞台,转身做一名朴素的学者。

胡芝风潜心于戏曲表导演理论研究,先后出版了《艺海风帆》《胡芝风谈艺》《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戏剧散论》等专著。理论研究之余,她依然坚持创作。在她指导的60多部戏中,有12位演员先后摘得“梅花奖”。

如今,81岁高龄的胡芝风居住在风景如画的苏州,但她似乎无暇欣赏江南美景。她经常拉着行李箱在全国各地来回奔波,为中国戏曲艺术继续忙碌着……我们的采访一结束,她马上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展开下一段戏曲旅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