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建议梅兰芳取消赴美演出,梅兰芳:中国人从不失信
2020-04-22 发表|来源:百家号平台|作者:武品文史“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这句话是北齐颜之推在家训中留下的一段话,意思很简单,就是教育后人做人要讲诚实守信。古往今来,信义作为“五常”之一,影响着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所以,“信”这个字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放眼历史,但凡能够成就大事之人,往往都是立信为先,比如今天要说的梅兰芳先生。
1、梅先生要走出国门
上世纪20、30年代,京剧经历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岁月,当时的京剧名家也是百花齐放,比如杨宝森、谭鑫培、梅兰芳等等,特别是老一辈京剧大师慢慢老去之时,梅兰芳作为新生代人气偶像,地位和声誉也是扶摇直上、如日中天。
如果用数字来量化他的炙手可热,那无疑是他的出场费用,根据记载,他每次出场至少需要10根金条。这个数字在物资紧缺的清民时代,可谓让人咋舌,也是现代许多一线大牌明星无法比拟的。
然而当时的西方文化并不看好中国京剧,甚至一度抨击京剧艺术是粗俗而浮夸的表演,无法和西方戏剧相聘美。所以梅先生一直对此愤愤不平,他也一直寻找机会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京剧所蕴含的精妙和东方之美。
1915年,这个机会来了。
2、获得邀请
当时北京有许多美国教员,有一次他们组织了一次联欢会,为了丰富会场节目,筹办组就邀请梅先生演出京剧,结果梅先生结识了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
芮恩施被梅先生的演出所折服,此后他们成为朋友,并在离任前邀请梅先生前往美国演出,他相信梅先生的艺术肯定能够得到美国人的欢迎。
但芮恩施已经卸任,因此他无法给予梅先生金钱上的帮助,所以梅先生需要自费前往美国演出。
而梅先生却不在意,他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此后他就开始筹划赴美的演出工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为了准备这次演出,梅先生竟然付出了八年的时间。
3、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操守
想必许多朋友非常不解,演出一场京剧梅先生信手拈来,为何要准备如此之久的时间?其实这就不得不佩服梅先生的职业操守。
对于美国人而言,京剧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艺术,所以在数以千计的京剧唱本中,需要反复的筛选,并最终找到一些能够符合美国观众口味的唱本。
此外,美国没有相应的服装和道具,也没有对应的戏台和布景,这些东西都需要准备,为此梅先生还专门请人做了全新的设计。把本来笨重且不易携带的布景和道具,都做成了易折叠,便携带的款式。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礼仪,为了不闹笑话,梅先生抽出大量时间学习西方礼仪,并且经常出入外国餐厅用餐,和外国朋友一起锻炼自己学会的礼仪。
当这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剩下的就是资金的筹募,梅先生先后找到了许多商界大亨,筹集到了10万银元,并且把自己演出的收入也拿了出来,这才算是凑足了所有的演出资金,此后梅先生联系美国,确定了演出地点和时间。一时之间,梅先生即将赴美演出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向。
1929年年底,当梅先生带着团队准备登上轮船赴美演出的时候,却收到了美国的来信。
4、中国人从不失信
信中说到,美国乃至整个欧洲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金融大萧条,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金融危机。因此美方建议梅先生暂时取消演出,等待危机过后再去不迟。
但梅先生却说:中国人从不失信,时间地点已经确定,而且演出的报到也已经发出,我就必须遵守自己的诺言,给美国观众一个交代。
就这样,梅先生带着全体成员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加拿大皇后”号。
到达美国之后,梅先生先马不停蹄,在美国的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了72天,他的扮相、身段以及唱功,征服了所有在场的美国观众。特别是当他们得知,这个柔声细语,婀娜多姿的表演者是一个男人装扮时,他们更加感到震撼和敬佩。
平时看一场地道的西方戏剧需要6美元,而梅先生在百老汇的一场演出的票价,居然被黄牛炒到了16美元,这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可谓是天价了。
5、梅兰芳的存在,世界人民的幸事
1930年8月,梅先生带着美国人的祝福,带着满载的荣誉返回了祖国,而他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对信义的坚定也是赢得了世界的高度赞誉。
就连美国著名的戏剧大师托尼都非常感动,他说:“在这个世界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还能有一位这样孜孜不倦的艺术大师,实在是世界人民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