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2020-09-21 发表|来源:上观新闻|作者:诸葛漪“看事物、看是非、看作品、看艺术,都应该非常准确务实。演员一定要摆脱盲目,给自己照镜子,做明白人。拒绝意见的人,是笨人。”
9月21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获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这是本届白玉兰戏剧奖非常设性奖项。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1940年生于北京。他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第三子,开创架子花脸铜锤唱、铜锤花脸架子演的艺术模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今中国京剧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尚长荣工花脸,擅演的传统剧目有《连环套》《将相和》《黑旋风李逵》《霸王别姬》等。在以《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为代表的新创剧目中,他探索人性,激活传统,实现了古典艺术与当代审美的结合,这三部作品被誉为“尚长荣三部曲”。
尚长荣曾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三次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尤为可敬的是,已是耄耋之年的尚长荣仍在传帮带青年演员。
尚小云给了尚长荣最早的舞台启蒙。“我父亲治学、治家、治艺都非常严格,他脾气很大,又是侠骨柔肠,非常好说话。他特别厌恶做人不正派,不能容忍演员对于正业不认真、懈怠,由于懈怠而在舞台上出错。只要不是由于懈怠出错,他从来不计较。他太认真了,对于子女、学生学艺严格到不近人情。那时候我们在家里不敢犯一点错误,特别在舞台上,不敢有一点疏忽,更不敢松懈。如果做得不够认真,下来是要挨板子的。现在回忆,我正是从小受到他的影响,对自己的专业从来不敢懈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1988年《曹操与杨修》在上海京剧院横空出世,被誉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的里程碑作品”,《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功推出,奏响“尚长荣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分别获第一、三、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榜首),是囊括中国戏剧界重要奖项的“大满贯”作品。
排《曹操与杨修》,尚长荣47岁,“感觉自己火候已经到了,太年轻不行,过了50岁之后,或许也不行,思路没有那么敏锐。‘曹杨’出台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上海京剧院同行搭档的氛围,实现不了我的艺术追求,我将一事无成。”
总结《曹操与杨修》经验时,尚长荣坦言,“我演曹操没有什么派,不是按照某个派来演,而是按照我的追求,通过内功外功结合,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有历史厚重感的艺术形象。内功是人物塑造,外功是唱念做打。我没有因为要立派去攒点东西,我演曹操,不分铜锤还是架子,唱还是念,只要符合音韵学、美学的舞台标准就行。在我看来,流派只是外部技巧,这个技巧与人物的内功外功理性结合,舞台上才会产生玄妙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
《贞观盛事》有场戏,李世民夜访魏征,发现他的住所很简陋,下令修缮,可被魏征拒绝了。魏征随后提出为官要“一清廉、二谨慎,三勤苦”。有人认为台词太尖锐,应该改掉。尚长荣不同意,“魏征的话都有依据,不可能改。我们好几次演完这场戏之后,全场掌声雷动。”
一开始排《廉吏于成龙》,尚长荣深感挑战,“因为戏里没有断案、没有矛盾。”导演也说,“我导过很多清官戏,这部戏没有杀贪官。”后来剧组达成共识,《廉吏于成龙》以一个布衣高官的人品为核心,一个个故事像串起的珍珠。《廉吏于成龙》上演之后,有评论认为主人公有给自己歌功颂德的嫌疑。尚长荣深有共鸣:戏好看,必须坚决杜绝三突出、高大全,于是把于成龙“我是清官”“要为老百姓做事”等自我表扬的豪言壮语都删了。当时《廉吏于成龙》在上海已经拿了很多奖,都是第一名,但是尚长荣精益求精,“该改还得改,绝不能手软、背包袱。昨天表扬,今天不算数,得重新认识。好戏要对人有启迪、有警示,应该有棱角、敢讲,远离过去时代的思路观点和理念大棒。”
排演青春版《曹操与杨修》,尚长荣担任艺术指导,手把手教学生,他说,“我不是光去教,不是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我这个来。年轻演员不对在哪里,我会给他们出主意,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讲解声韵情关系为什么要这样,是情感需要还是观众气氛所需,哪点要火、哪点要温。”
谈及艺术心得时,尚长荣强调,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听不进去意见、艺术上的自恋是极大误区,“在艺术上看问题,我能够接近客观和准确,靠自己的评估,也靠周围人。演戏,我是需要导演的人,需要有智囊团给我出主意,一是肯定好的,这样做是对的,你要这样;二是指出缺点问题,你这点不合适。两者我都需要。人只有两只眼睛,后面你看不见,所以必须有人帮忙看,必须承认得有第三只眼睛来看自己。不能要求提意见的人全都准确,有的意见马上能用,有的是启发,有的不准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绝对不能拒绝。自己能挑自己毛病,是一大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