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裘派”铜锤新星——记山西省京剧院王越
2016-06-24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金宝山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京剧院当家演员王越,应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一场名家流派名段演唱会;他与姜亦珊、杨少彭合演《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王越的演唱,“裘派”味十足,激起了上海观众浓厚兴趣,报以长时间如雷的掌声。观众纷纷赞曰:“这位‘青京赛’花脸金奖榜首的演员,其唱颇有‘裘派’韵味,他是继方荣翔、孟广禄之后又一颗闪亮的‘裘派’新星,”“一净难求,他是难得的铜锤演员啊。”
全家都是京剧票友
王越,祖籍北京,1978年生于河北唐山。一家人酷爱京剧,祖父母、父母、外公外婆、舅舅、姑母都是京剧票友。平时,家里皮黄声腔不断,直接影响了王越的爱好。王越3岁时,喜唱花脸戏的父亲,唱青衣“程派”兼“张派”的母亲,就教他唱戏,或让他听裘盛戎、程砚秋的录音带。潜移默化,王越跟着唱,倒也有点味儿。5岁时,唐山一家陶瓷厂举办文艺晚会。在公园里听过王越的唱腔,有人推荐他去演唱一番。王越毫不怯场,登台唱《赤桑镇》中的一段:“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扶养……”奶声奶气,倒也好听。台下掌声如雷,台上王越笑得合不拢嘴。
1991年的一天,王越正在上课。突然,学校传达室传话:‘’王越有电话。”王越奔跑过去,接电话筒一听,是五姑母打来的,告诉他河北省艺术学校派人来唐山招生,要他去试试。王越未加思索,向老师请假,由母亲带领,赶到石家庄市前去报名。初试,唱了《铡美案》,复试唱了一段快板,接着跳一跳、蹦一蹦,再压压腿。也许是母亲嗓子好的遗传,王越的嗓子也特棒。主考老师们一致通过,收下了这个未来的明星。
同年,告别家乡,只身来到设在石家庄市的河北艺校,步入京剧殿堂。老师们笑逐颜开,议论道:“唐山来了个‘裘派’小花脸,是块好材料,咱们可要好好培养啊‘”师从窦国君,这是一位有文化知识、有艺术修养的花脸演员。他专门钻研“裘派”艺术,对发声方法、唱法很有研究,且会中医治疗,能结合研究嗓子,故指导练唱颇有门道。王越聪明好学,明白了剖析图,未开唱能先找到声音位置。他又知道了人体结构、嗓子结构,声音从何而来,因而掌握了发声方法……如此善教勤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入学8个月,香港一位企业家(京剧票友)出资赞助,在北京举办“全国新苗杯”比赛。王越彩唱了《锁五龙》,获得花脸组第二名。为此,窦老师特别高兴,他对王越说:‘,这第二名比第一名好,你不会满足,否则容易‘满招损’。”有人认为王越应该唱正宫调,效果会更好。窦老师持相反意见:“拿金奖是暂时的,保护嗓子是一辈子的事。唱正宫调,声音太高,对孩子来说,容易损伤嗓子。”王越遵从师训,不急于求成,在演唱时追求韵味,让人悦耳动听。
几番挫折几番拼搏
在从艺道路上,王越遇到了两大挫折:
1993年,王越15岁时,出现了男孩子“倒嗓”的通病。窦师指导他“倒嗓”初期放低音量唱,如拉戏时唱《坐寨·盗马》,降C调,唱的声音比说话声要低。多练功,晚上还要加练。夜晚练完,再跑20圈圆场,累得王越大汗淋漓。老师一走,他就躺在地上哭,发泄怕累的情绪。回到宿舍,连脚也不想洗,就倒在床上睡觉了。
“倒嗓”,折磨了王越十多年,各种辛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坚信“吃得苦中苦,才能攀高峰”,厚积薄发,王越慢慢地成长了。1997年,王越19岁时在河北艺校毕业。各地京剧院团派人前来物色演员。那日,山西省京剧院院长李和及所属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胜素观看了王越的演唱,当场拍板,将他聘至山西。
王越毕竟年轻,初入山西省京剧院,只能当配角,演二路或三路演员。主演戏几乎没有,收入少,他感到前途渺茫,萌生了改行的念头。2002年,借口母亲生病无人照顾,请假半年,回到家乡唐山,拜师学模具技术。“半路出家”学技术谈何容易,总觉得自己笨手笨脚学不会,又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左右为难,路在何方?这时,他的恋人、本院旦角演员张彦芬打来电话,吐露真言:“是坚持演戏,还是学生意?你自己选择,不过,干任何事情,还是驾轻就熟为好……我永远等你!”这一番话,打动了王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重新振作精神,决心重返京剧舞台,他想:“唱京剧是我当初的选择,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向领导、向观众有个交代!”
回到山西省京剧院,王越仿佛变了一个人:一门心思钻研艺术,老老实实安心演戏。2003年,本院派他去温州地区一家小剧团支援。他特别卖力,每天要演二、三场戏,《遇皇后·打龙袍》、《赵氏孤儿》、《探阴山》、《赤桑镇》等十多出传统剧目轮流上演。有时要 “钻锅”(现学现唱)。超负荷演出,够苦够累的。说来也怪,进入“倒嗓”后期的嗓子,却突然好转了,仿佛磨刀一般,磨得开刃了,喜出望外,返回山西太原,他戒烟戒酒,保护嗓子。经常一个人关在家里,吊嗓子,忙得不亦乐乎。
2007年,王越嗓子完全恢复,山西省京剧院安排他单挑大梁,主演《侧美案》、《锁五龙》、《赤桑镇》、《探阴山》等传统戏。他走出了人生“低谷”,山西观众对他越来越看好了。
从“低谷”勇攀高峰
2008年,“央视”举办“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王越报名参赛。在全国初试锋芒,他获得了优秀表演奖。未能夺取金银奖,未免有点遗憾。这时家里人打来电话,对他说:“未能拿到金银奖,别想不通。你是演给全国观众看的,今后只要加倍努力,定能更上一层楼!”话语不多,却能激励人。
次年,剧院举荐王越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师从名家李欣。李是裘盛戎的传人,对 “裘派”艺术很有研究。王越抓住这个机会,每周四五天,每天从学院住地搭一次公交车、换乘两次地铁,再 “打的”赶到老师家学戏,每次往返三四个小时。李师待他情同父子,除了教戏,经常留他吃饭,有时留宿。李欣教戏,从唱、表演到身段,非常仔细,一丝不苟。王越也学得认真,他想:“唱得好,不是靠力气,嗓子高、声音大,而是要唱出韵味来。”
三年苦修,王越学到了“裘派”艺术真谛:裘的嗓音虽不像金少山那样洪亮高亢,但发声方法十分科学,运用口、鼻、头、胸腔共鸣,吐字行腔、气口、尺寸十分讲究。裘的演唱技巧,除了继承前辈之长外,还吸收了老生演唱诀窍,改变了传统花脸以声大、气洪取胜的唱法,开拓了净角演唱一条新路。王越学成归来,本院同事都夸他进步很快,“裘派”唱腔更好听了。
2012年春,“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开始报名。王越心想:“我已经经过研究生班学习,参不参加‘青京赛,无所谓。”他也有点担心:万一落榜,在全国观众面前丢人。院领导见他毫无动静,问明缘由,认真地对他说:“参加全国青京赛,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山西京剧界呀!”此言给他震动很大,他壮起了胆子,报名参加本届青京赛。
初赛过关。复赛前20天,首都国家大剧院组织京剧出国巡回演出,邀国家京剧院当家老生于魁智、北京京剧院“奚派”新星张建峰(两人分饰诸葛亮)和王越(饰曹操)合演新编历史剧《赤壁》。他们飞赴奥地利、匈牙利、捷克,辗转三个国家,十多天中共演出7场。受到好评。
“青京赛”复赛即将拉开帷幕。王越急切返程,从捷克布拉格乘车到德国柏林,再搭机飞北京。下了飞机,他直奔住地,响排《铡美案》。他充分发挥了“裘派”演唱的特长,念白、演唱苍劲沉稳,味道醇中带甜,以情带声。表演细腻深沉,工架俏美,风格细致秀密。在刻画人物方面下了功夫,运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加上唱腔变化,将包拯的性格特征和激愤的情感表现出来。众评委一致看好,都打出了高分。在花脸演员复赛中,王越排名第一。
决赛开赛前,王越鼻炎发作,经常流鼻涕。这时,他的妻子带着4岁的儿子赶到北京,为他助阵,并带来药膏给他治疗。有了亲人的支持和关心,他信心倍增,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准备工作。决赛打响,王越以《锁五龙》一剧展示。这是花脸唱功的代表作。唱这出戏,嘎调多(音量较大),快板转嘎调,难度很大。王越掌握了发声方法,运用自如,几段唱斩钉截铁,铿锵爽利,无与伦比。快板字字入耳,快而不乱,极见功力。达意传神。王越唱《锁五龙》,运用得天独厚的嗓子,既有 “金派”的韵味,又有“裘派”的力度。许多老戏迷、票友评析:“王越是一位难得的花脸全才!”这次与众净角比试,王越得分最高,摘取了花脸组金奖榜首的桂冠!
王越摘取全国“青京赛”金奖桂冠后,更加谦虚好学,深入地研究“裘派”表演,在艺术上渐趋成熟。为了扶持王越,山西省京剧院为他量身定制排演了一出以花脸戏为主的《紫袍记》。王越饰演的狄仁杰不畏权势,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劝说武则天废除了酷刑,停造大佛像。王越懂得:要演好狄仁杰,必须突出他刚强坚毅的性格,要塑造好这位唐代名臣,首先要培养对他的感清,抓住演人物这一点睛之处,发挥“裘派”音色高亮甜醇、演唱饱满响堂的特点。他唱到动情处,声调既激越又抒情。人物刻画细腻,台风洒脱大方,表现了狄仁杰儒雅刚正的风度。2013年,该剧在太原首演,引起轰动。此后,又在北京等地演出,受到观众极大欢迎。
2015年10月,山西省京剧院在北京推出大戏《陈廷敬》,王越饰演一号主角陈廷敬。此剧说的是康熙年间反腐名臣陈廷敬与首辅大臣明珠、巡抚张汧之间展开的一场贪腐与反腐的激烈斗争。剧中,陈廷敬不顾个人安危,力参权相,反遭诬陷。在朝臣、亲家、父女、夫妻之间的重重矛盾中,陈廷敬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挫折磨难。最终,忠君爱民的陈廷敬揭穿明珠等人卖官卖爵、败坏朝纲的罪行,成功化解朝中乱局,辞官还乡。山西省京剧院又一次为王越创造了机会。王越一改铜锤高亢洪亮的唱腔,以饱满情绪、平和自然的裘派韵味,唱出了一位儒雅刚正的清官形象,赢得了一阵阵满堂掌声。笔者认识的几位京剧行家评析:“王越唱法稳中求脆,以激情韵味取胜,这是他的又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