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山西省京剧院 >

“戏窝”里飞出金凤凰——写在山西省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

2016-12-19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

山西省京剧院从上世纪1956年由天津红风京剧团落户山西,成立太原市京剧团至今已经有整整六十年了,按照中国人的纪年习惯是一个“甲子”,年逾花甲应该是老年,但是对一个表演艺术团体来说,应该是正值壮年,正是兴旺发达的时期。山西是个“戏窝子”,这是得到梨园戏曲界公认的。据近年来“中国晋剧艺术网”站的搜集、统计,山西有戏曲剧种五十六个,加上京剧、豫剧、昆曲、曲剧等外来剧种共六十个,几乎占全国三百多剧种的五分之一,不可谓戏曲大省,更不愧为“戏窝子”。剧种如此之多,剧团当然也是多如牛毛。据山西省文化厅2006年“文化蓝皮书”记载,全省登记注册的表演艺术团体256个,其中大多数也是戏曲表演团体。山西省剧协2004年曾经对全省民营剧团做过不完全的调查摸底,包括村办和民营、个人剧团在内,竟然有六百多个,这样的戏曲演出队伍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说明山西的戏曲观众非常之多,人们的文化生活、欣赏习惯离不开戏曲艺术。但是同时也说明戏曲剧院团要想在山西地界上生存,的确也不容易,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拿不出像样的“玩意儿”观众是不买账的。所以,外省市、外剧种很少能够在山西站稳脚跟,维持下来。但是,在山西被当做外来剧种的京剧,却生存下来了,而且有了整整一个“甲子”的生存岁月。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同山西京剧艺术界同仁们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和辛勤耕耘分不开,更是和历届党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分不开,同山西千千万万喜好京剧艺术的广大观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来到山西省的京剧艺术才能够屹立三晋,大放异彩数十年而不败。

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喜好是分不开的。从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来看,京剧艺术很早就和山西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记载,光绪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京剧在山西大约出现过十几个戏班票社。主要活动在太原、大同、阳泉等地。比较有名的是活动在太原的广福班、贵福班和洪福班。其中,广福班是光绪年间出现的“两下锅”班,为山西最早的京剧班社。名武生赵鹏飞光绪三年(1877年),从老家山东武城县黄家沟来到山西谋生,就学艺于此。民国以后,京剧在山西的自建班社日渐增多,民间、商会、军队、政界,凡有志于京剧艺术者,纷纷建班或者加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全省出现的京剧戏班票社有30多个。这一时期有名望的是“梅花国剧社”,其前身是曾先后叫“新剧团”、“阳春友社”的票社。专业剧团是三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代县薛家班和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歌剧队。薛家班是代县旅蒙商人薛满红用变卖自己家里的纯金洗脸盆所得钱财建起来的私人社班,其演职人员多达90余人,以擅演武功戏而名噪繁峙、代县一带。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歌剧队活动在1938年到1948年间,属于国民政府范畴。在此期间,山西大学的“龙吟国剧社”也较有影响。

1939年春至1948年秋,在太行、太岳、晋绥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军队的京剧团、社14个,比如120师战斗平剧社、129师386旅野火剧社、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晋绥平剧院、太行军区政治部五一解放平剧团、前方鲁艺旧剧研究委员会等,都是当时比较出色的京剧表演团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的业余京剧社团有20多个,其中,在太原的有太钢京剧团、太铁京剧团、邮电京剧团比较活跃,经常在太原和其他城市及工矿区演出。笔者当时尚在幼年,也经常跟随长辈、兄长步行数华里,前往厂矿俱乐部观看演出。直到1956年太原市京剧团诞生之后,山西才真正有了专业的京剧艺术表演剧团。

京剧团自来到山西后,曾涌现出一批优秀艺术骨干,比如编剧华而实,演员李铁英、陈云超、任岫云、陈志清、石志红、张延培等。有些优秀演员被国家级的京剧院团吸收,比如陈志清、李胜素等,成为我国国家级京剧艺术的佼佼者,可谓是“戏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时任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京剧艺术家、富连成科班出身的刘元彤老师在省京剧院的艺术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付出极大心血,为京剧及山西戏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1996年6月25日,省京剧院组织安排李胜素到北京参加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专场演出时,因为是在北京虎坊桥工人俱乐部演出,离开演时间还早,元彤老师领我到附近的晋阳饭庄吃饭。这里是早年产生京剧艺术家的摇篮,是元彤老师当年曾在这里坐科学艺的“富连成”旧址,许多房屋和建筑的布局都还保存完好。刘老师领着我里里外外参观浏览,讲述他们当年在这里学习、生活的经历。谈到他和当年号称“四小名旦”之首、大师兄李世芳如何在这里和他同师学艺,在生活上屡屡帮助自己的趣事。还结合李胜素参评“梅花奖”的剧目,讲述当年两人共同合演梅派经典剧目《廉锦枫》的经过,特别讲了当年梅先生收他们四个徒弟的趣闻轶事,讲了梅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和需要培养后人的必要性。我这才明白刘老师之所以悉心培养李胜素的良苦用心。李胜素不负众望,荣膺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来又调入国家京剧院,成为誉满全国的“金凤凰”。

山西省京剧院自成立六十年来,曾创作和移植、恢复传统剧目数百部,在艺术生产和剧目演出中为山西的戏剧赢得了许多的荣誉。就是在目前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各个剧种、剧团生存艰难的近些年,山西省京剧院仍旧从1995年的首届开始到2014年第七届,历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参赛演出中,先后有《金谷园》《大脚皇后》《三关明月》《走西口》《知音》《紫袍记》等新创剧目获奖。其中《大脚皇后》和《三关明月》还被其他剧种移植,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一个外来的剧团之所以能在山西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因为有一大批过得硬的杰出艺术家支撑之外,也和省京剧院历届领导治理有方,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带领全体演职人员适应山西“地方水土”有很大关系。比如该团的表演艺术家,从任岫云、陈云超、曹佛生、陈志清到石志红、李胜素、朱丽等等优秀演员,首先是在适应山西戏曲观众的基础上在才在全国京剧界产生影响的。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以培养、鼓励少年儿童戏曲人才为主的“中国戏曲少儿小梅花评比演出”在开办初始几届,原本京剧和昆曲是和地方戏在一块评比演出的。可是评比结果中往往前十名山西要占据一半还多,在首届评比中有一个获得一等奖的京剧小演员,还是山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演《八大锤》的孙磊。这就给以京昆为主的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东北、山东等地以京剧剧种为主的孩子们的情绪打击很大,后来就不得不把京昆和地方戏分组进行评比。这些说明在山西这块肥沃的戏曲土壤中,有深厚的培养戏曲人才的巨大潜力,也是因为这里具备了能够产生出许多优秀戏曲人才必备条件的缘故。更说明一个戏曲剧团要想在山西扎根,征服不了山西的观众是无法生存的,而山西省京剧院不仅生根了,而且开花、结果了。

“人生难逢双甲子”,可是古老的京剧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却已经度过了不止几个甲子了。我们祝愿山西省京剧院和全国各地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一样,永葆艺术常青,为中华艺术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培养更多、更杰出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