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山西省京剧院 >

观新编历史京剧《文明太后》之小评

2019-04-0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3月31日晚,很高兴见证了山西省京剧院创排新戏《文明太后》的首演,山西的舞台上近年有北路梆子《平城赋》、话剧《北魏风飏》都是表现冯太后的作品,如今又有一部京剧问世了,首先应该为该剧的演出表示由衷的祝贺,并为山西省京剧院连年在舞台上备受瞩目、焕发光彩的阵容与团队点赞。

前不久网传广电总局对宫斗剧的限制,甚至到了所有古装剧几月内全面叫停的地步,不知是否真的确切吧,但可以见得,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古装剧中对权利膜拜的突出、权谋阴谋的放大、宫斗文化的渲染、历史虚无的盛行等等……对于这种现象的遏止与反思,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戏剧作品尽管没有必要非要参考影视的风向,但同为文艺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如何正确地进行历史表达、历史阐述,如何更负责任感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塑造一位重大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应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关切、准确的审美来共同思考与追求。

该剧演到冯太后和奕冲在监狱里的那场戏,演出时长已有80分钟,但仍然感受不到全剧后半部分的走向要去哪里,主人公冯太后有什么个性、魅力、矛盾、思考、主张等等都是模糊的。戏剧节奏的缓慢、无效及失控,可能会给观众带来无法入戏、或者游离于戏里和戏外的半入戏状态。在和奕冲诀别的时候,冯太后的哭泣也显得极为软弱,没有一个政治家的爱与恨、决与断,随即冯太后台词:“眼见孙儿日渐长大,本后决定,二次临朝,再次摄政”,这是演出开始到那时候,冯太后最具主动性的一句词了,如此重要的、坚定内心的意志宣告,却欠缺心理活动的外化与表达,不假思索的就读了出来。随后一场,拓跋弘说:“要将皇位禅让太子,做太上皇”。戏的字里行间将权利的更替与争夺,成为了剧中人的主要诉求和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冯太后的政治地位是历史事实,也是有历史功绩的,何不多突出一下她对天下苍生、政治需要的主动性,是适应时代的改革,是百姓的呼声,是为了大势出发,而非要把这部戏写的对权谋的争斗如此放大、如此露骨呢?全剧主要从冯太后归政开始,到毒死儿子拓跋弘、二度摄政结束,不仅权谋争斗占了较大篇幅,还异常残酷,因为权利斗争母亲把儿子毒死了,然而毒后也并没有冯太后人性的两面、悲情的内心挖掘。这时杀死儿子的冯太后,内心活动居然是空白的。这样的戏剧性,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出彩。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流露,那冯太后的人物是否过于冷血了。

与摄政权斗相进而行的是围绕禁田与均田制政策的实施,禁田与均田也只是极小篇幅,对百姓生计的影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或许还可以放大,均田制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多好?现在的禁田令仅仅因为皇叔等人想要那块地则比较单一,皇帝也显得很草率。当时社会的宏观背景,没有展现,或许可以把田的问题扩大,如果只拿田说事儿,似乎还没有触及到引发一个王朝发生如此政治权利斗争或是巨变的地步,这样的斗争还没有上升到北魏的存与亡,或者冯太后是善的、拓跋弘是有多么的恶。所以整出戏给人的印象更多地则是权谋了!

冯太后在北魏推动的改革是重大的、深远的、成功的,但如果把改革的推行作为权谋争夺的附属品,这将把人物的塑造推向了政治阴谋的一面。权谋宫斗不是精华,而是封建制度下的糟粕。如何更好表现冯太后对于改革的迫切,与之同时将权谋的相争表现为实现改革之被迫的、有限的手段,淡化权谋色彩,突出民本思想,则还需加大对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表现历史、讲述历史的把握,多多表现人民的呼声,淡化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志,把冯太后的改革展现地更加符合百姓意愿,和时代的潮流与发展。

临结尾的吊威亚在京剧舞台上应当是新鲜的,但在大众视野中则并不稀奇。影视作品是可以将威亚绳后期处理掉,展现给观众毫无穿帮镜头的空中飞人。但在舞台作品中确无法处理,两根威亚绳暴露在舞台上,关键是这样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很好融入剧情、发挥戏剧作用及效果,略显得会有画蛇添足的“炫技”成分。

最后还是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该剧想写北魏改革和均田制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引发我们对当下改革发展的思考,当前看还没那么突出。全剧的演出文本能够对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启示?对现实的关照与意义是什么?如何在古代改革举措中借鉴思考当今的社会发展,用历史关照当下,照亮未来,也是历史剧创作需要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还是要再次向山西省京剧院表示祝贺,《文明太后》首演的圆满结束包含了胜利,孕育着成功,更寄托着大家对省京的关注与对《文明太后》一剧美好的期盼。(作者系山西戏剧网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