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山西省京剧院 >

写尽人心即是戏——《长乐未央》创作谈

2019-09-2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磊
京剧《长乐未央》剧照 资料图

韩信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虽起于微末却不甘平庸,胯下受辱却能胸怀天下,重情重义又恩怨分明。战场上,他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拜将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杀得项羽穷途末路,逼得霸王自刎乌江。为刘邦的大汉王朝一统天下。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短暂的人生波澜壮阔,令人心驰神往,他悲惨的命运波谲云诡,又令人不胜唏嘘。

韩信也一直是我最想写的剧本题材之一,他的故事本身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剧意味,他起伏跌宕的人生际遇与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不谋而合,韩信之死是充满悲剧意蕴的人生戏剧,揭示了权利与人性深刻的戏剧主题。韩信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凛然的社会必然性使这个题材具备天然的悲剧品格。

要写韩信,韩信之死不能回避。而历史本身却对韩信之死自相矛盾,语焉不详。

关于韩信之死,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六年)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后十余日,封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的说法是,韩信要在关中谋反,所以被夷三族。他在《淮阴侯列传》中还记载了一段韩信和好友陈豨秘密商议谋反的谈话作为证据。王夫之则为韩信鸣不平,他认为,刘邦早在韩信平定齐国,请封代理齐王,甚至登坛拜将的时候,就已经对韩信起了杀心。那么,到底是韩信真的蓄意谋反,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还是刘邦为除心患,以谋反为借口而将韩信冤杀?这个问题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给出一致的说法,而是史家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那么,应该按谁的说法来写韩信之死呢?这对于未来的剧本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乎人物形象的评价和褒贬,直接影响剧本的主题定位。在构思阶段,我仔细阅读史料,却始终对这个问题疑惑不解,导致构思几度反复,几乎停步不前。

偶尔读到剧作家郑怀兴老师的一篇关于历史剧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得替所要写的古人设身处地想一想,把自己放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历史境遇中,才能跟他对话谈心,才能了解他,理解他,也才能同情他。”

这段话犹如醍醐灌顶般,使我的构思重新找到了方向。

历史虽然隔绝了古今,却未能隔绝人类的情感,古人和今人的基本情感应该是相通的。我们应该穿越时空,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到他们面临命运抉择时的心理逻辑。

穿透迷雾,触摸人心,我隐约听到了来自韩信心灵深处的声音:“这条路本是韩信自己选,怨不得吕雉,怨不得刘邦,也怨不得苍天,我只为干干净净初心一片,我只为掷地有声一句诺言!”

写尽人心即是戏,我的内心听从这句话,写出了《长乐未央》,写出了戏中的韩信、齐淮、刘邦、吕雉、萧何、蒯彻、陈豨……(作者系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创作室二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