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京剧《文明太后》观后感
2020-10-0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苏二花观看京剧《文明太后》,很是震撼,一方面,惊讶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冲击力,另一面,惊叹戏剧舞台所持有的表现力。
《文明太后》以北魏改制变法为背景展开故事,讲述的是北魏著名女改革家冯太后,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之间进行的一场政治博弈与生死对决。
看戏如读史。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到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已经是北魏第五任皇帝。
京剧《文明太后》从献文帝游猎开始,借武将之口点明:“先祖神勇,从大鲜卑山嘎仙洞来到这武州川,定都平城。”开启出一段历史卷轴,使观众一下进入情境。
从嘎仙洞而来的游牧民族,以其独有的彪悍和神勇,先后败夏国、破柔然、克北燕、降北凉,直至迁都平城。艰苦卓绝的征战之后,“征鞍万里一路拼杀,这箭疮刀瘢俱是见证;如此秀美山川,咱们早该享用了! ”这是皇帝拓跋弘、皇叔拓跋祺以及众多立有赫赫战功的武将们所以“禁田”的原因所在。
然而,以农耕民族为认识背景的汉臣中书令奕冲、御史中尉王大人,却更注重以民为本。良田千顷,是百姓世代生息之地,不是赫赫战功者的游猎场,跑马禁田,百姓必然流离失所,造成流民四起,最终危害的是江山社稷。
站位不同,立场必然不同,冲突由此产生。京剧《文明太后》所要探讨和表现的,正是在重大历史关口下,人的命运沉浮以及情感抉择。
京剧《文明太后》编写的是网状故事。剧中的人和事彼此参照,彼此关联,也彼此掣肘。冯太后是摄政太后,倚仗京畿八王,权倾天下,刚继位的拓跋弘对她有顾忌;而拓跋弘正是青春叛逆年龄,加上多次征战,已经培植起自己的亲信和权力体系,对权力跃跃欲试;皇叔拓跋祺是“禁田”既得利益者,抵制太后“改制变法”,但又忌惮冯太后势力;汉臣中书令奕冲提出“解禁”,与冯太后政治理念相同,却被皇帝拓跋弘不容;拓跋弘身为皇帝,深知抵御柔然征服刘宋,必须依靠“禁田”来激励军士;冯太后久经宫廷历练,颇有政治远见,认为“改制变法”势在必行。
戏剧是一种舞台呈现,必需给出直观判断,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一目了然,便于观众快速进入。但京剧《文明太后》做到的还不止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做舞台呈现,而是在给出观众直观判断的同时,也给观众释放出大量信息,引导观众身临其境,让观众快速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设若站在相同立场,自己抉择该是如何?历来读史,都是以上帝视角看既成定局的故人故事。所以好的历史剧目,一定不是只讲故事,而是从故事里把人择出来,给予时代之下的理解与解读,引发共情,这样才能常演常新。
京剧《文明太后》显然是做到了这一点。当冯太后从北魏的历史烟尘中走出,血肉丰满地站在舞台中央,那她所要表现的就是多维的时代意义。
作为政治家,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下发展,是因循守旧,还是锐意改革?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二十世纪改革开放之初。
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习总书记于201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
正如本剧导演卢昂所说的那样,“历来变法者众多,但成功者了了,大多命运悲怆。因为改制变法往往触及权力既得利益,故而受到权贵反弹和攻击也异常强悍。”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历史有借鉴意义。
当下,我们一边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利好,一边还在继续深化改革。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道:“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京剧《文明太后》以古喻今,关照当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和思索。
作为女性,京剧《文明太后》也给观众提出一个思考点。冯太后个人经历曲折丰富,第二场“归政罢令”里,冯太后通过“先皇遽尔归天上,乙浑作乱覆朝堂。 也是我密订大策除奸党,大魏朝化险为夷迎朝阳。”以及“想起了昔日里亡国灭门、掳入宫禁、手铸金人、鏖斗奸雄、九死一生。”几句唱词,表达出政治风云的波诡云谲和冯太后个人命运多舛。即便如此,冯太后命运变数还在继续,“废禁田母子相忤结愁肠,李贵妃生皇子吉祥天降。”“子贵母死”祖制下,冯太后再次面临“归政罢令”,被迫释权。
是避开尖锐斗争回后宫含饴弄孙?还是持有自身立场继续改革?京剧《文明太后》穿越一千五百多年时光,对今时当下的女性发出拷问——女性职场艰难度。冯太后首先给出自己的答案,她从做皇后开始,锻炼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又抚养出拓跋弘这样有勇有谋、拓跋宏这样极具开创性的两代帝王。她有效推进“太和改制”,完成北魏全面学习汉文化的整体性变革与转型,最终实现北魏富国强兵,成为彪炳千秋的“文明太后”。
京剧《文明太后》确实是在突出冯太后作为改革家的果敢与智慧,但又不全是。它让不同的观众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京剧《文明太后》的另一个特点。
好戏剧就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文明太后中,这是一部野蛮与文明的对决,这是一场帝后之间的权力围剿,这是一次政治残酷的集中表现,这是一曲恢弘的史诗巨制,这是一台情理交融的舞台大戏。因为都是,所以都不是。魅力恰恰由此产生,回甘无穷。
京剧《文明太后》的第三个好处,是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文化传承是多方位的,戏剧所承载的是教化作用。京剧《文明太后》多次提到“以民为本”。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贯穿始终的本质。
再如,京剧《文明太后》讲到“弘”与“宏”的不同含义。弘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弘。而“宏”则是“一统天下非大略之君不可”。
再如,借皇孙拓跋宏之口说出:“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再如冯太后在教导皇孙拓跋宏时提到汉族与鲜卑族的历史渊源,“黄帝之子昌意,生有两子。长子颛顼 ,高阳受封,幼子悃北土为尊。 ”
再如冯太后说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
除此之外,一些属于历史的“名词解释”如“跑马禁田”“子贵母死”“太和改制”“坞堡”“杏城之乱”等,都是历史知识点,尤其是最后出现的“石窟造像”。京剧《文明太后》远不止舞台上所呈现的,还有它拓展出的无限空间。
以上是京剧《文明太后》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冲击力。
下面,再来说说京剧《文明太后》的舞台表现力。
冯太后出场造型典雅华贵,气场强大。服装和头饰色彩艳丽却不杂乱,烘托出了一代太后应有的磅礴气势,十分光彩夺目。
扮演冯太后的单娜是山西省京剧院一级演员,工青衣,2009年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为师。
单娜扮演冯太后具有层次。在体现冯太后作为强势人物时,把冯太后的年龄优势、身份优势塑造得霸气而不骄矜,符合权力核心的人物身份。
在“探监”一折中,冯太后的造型加了头巾,掩饰住华贵,服饰以单纯色,晦暗低调。此时正是处在冯太后“归政罢令”时期,改革阻力重重,汉臣奕冲受迫害入狱是“事起仓促”,单娜给人物把脉,塑造出一种气定神闲的稳固姿态,与阴森的牢狱背景形成对比,以女性特有的柔美身姿压制场景制造出的粗粝狰狞,显现冯太后坚定刚毅性格。如此对比,政治斗争俞显残酷,人物性格俞显弥坚。“探监”一折,是京剧《文明太后》的重头戏,大段唱词和念白,以及人物表现,尤其冯太后对奕冲躬身三拜,极大地考验演员,但也是把观众拉进戏剧的关键。
在体现冯太后含辛茹苦,教导皇孙拓跋宏时,造型一改黄钟大吕而为家常,举手投足全是母性光环。无论背景音乐,还是场景设置,都是一种家常与平和。皇孙拓跋宏已经由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一个垂髫少年。
时间最会陷人与无形,失去政权的冯太后回归后宫,真要不可避免地陷入家常吗?单娜一面展示的是冯太后作为祖母慈爱宽温,但更多还是兼顾到冯太后作为政治家的蛰伏和隐忍。演员的功底和能力,是展示人物层次的手段,单娜在此处有唱有念有演,用扎实的舞台功力与超强气场,把灯光、布景、道具、音乐、服饰、妆容、甚至帷幕,都融成合力,形成一个完美融合,人戏合一,给观众听觉、视觉和感觉以震撼。
不惟冯太后,其他人物造型也匠心独用,颇具特色。拓跋弘骄横跋扈,服饰多以大块黄、红、黑来衬托出人物,配以异族风浓郁的裘皮、弯刀元素,人物更加逼真形象。演员张巍嗓音洪亮厚重,一开腔就声振屋瓦,十分有男子气概,符合人物气质。
按照史实,拓跋弘继位时十二岁,生子时也才十四岁,成为太上皇也不过十九岁。张巍在把握人物年龄时,不是用形体和语言这些外在,而是通过故事发展和人物层次来体现。拓跋弘第一幕第一个出场,是在骑射游猎,这就是少年人跳脱不羁的体现。受皇叔拓跋祺和众武将鼓动,拓跋弘认为“跑马禁地”理由充分。在遭遇奕冲冒死进谏时,拓跋弘抓的重点不是奕冲提出的“危害朝政”,却说出“你不在朝中勤劳王事,跑到这里搅什么局,添什么乱来”的话,说话时的揶揄和骄横,拿捏到位,就是一个没有政治远见,却刚愎自用的孩子该有的表现。
在刘宋大军渡过淮水,攻陷彭城,情势危急之下,在受到京畿八王御驾亲征,太后再次摄政的威逼下,张巍饰演下的拓跋弘,表现出慌乱、震怒和束手无策。种种表现都与人物年龄相符,在表现政治微妙残酷之中,不忘人物年龄该有的表现,这难能可贵。
武戏部分张巍游刃有余,这源于他基本功深厚。像是在建筑一座摩天大厦,张巍的舞台经验与基本功已经成为是一个体系,因为扎得深、打得牢,决定他笃定与雍容的表演特质。
然而拓跋弘不是简单少年,他还是骁勇善战的武将,他还是权力核心,兼具的谋略与聪颖。或是因皇子出生若有所思,或是冯太后摄政欲言又止,或是对中书令奕冲话里有话,或是面对两杯酒狡黠猜疑。好在张巍的表演都释放出这些信息,也都演绎得出神入化,不负多年舞台汗水浸润,也不负年华正值。
奕冲服饰以青白色为主调,表演者安晓强扮相儒雅清隽,有家国情怀的大境界,表现可圈可点。
不得不提的是狱卒一角的设置。狱卒是丑角造型,出场一段念白显示人物对现世的强烈不满,为后面挺身而出铺设出合理逻辑。当狱卒向冯太后索要贿赂,并说出“比戴安娜王妃的白金钻戒值老钱了”的话来,引发全场观众大笑。这一句没有实际指向,却缓冲了整个剧的紧张与严肃,是呼吸般的存在。
其后狱卒又挺身而出,主动承接给八王送信的重任。这个转折不但不突兀,还有那么点势在必然,观众非常接受,没有一点异议。一个小人物设置成功,符合大众认识与审美,京剧《文明太后》整个剧的成功,可见一斑。
故事在推进和起承转合中,人物立体又多维,人物之间的张力成了戏中戏。
太后与奕冲之间,一次是奕冲闯宫,直面太后陈述改革主张,切中利弊。一次是太后探监,与奕冲之间惺惺相惜。还有一次就是奕冲入梦,坚定太后继续执政决心。三次交集,都是重头戏,这是政治阵营,也是两人之间的情愫端倪。
太后与拓跋弘之间的冲突,是整个剧的主要冲突,此消彼长,处处转折。京剧《文明太后》贵在隐而不发。在刘宋大军压镜,八王逼宫要拓跋弘御驾亲征、太后再次摄政时,人物对话是这样的:
冯太后:弘儿!
拓跋弘:母后!
拓跋祺:皇上!
冯太后:弘儿!
拓跋祺:皇上!
拓跋宏:父皇!
冯太后:弘儿!
在拓跋弘迫于压力,做出禅位决定后,人物对话与表情又是这样的:
冯太后:(欣慰地)弘儿!
拓跋祺 (不悦地)皇上!
拓跋弘 (面色庄重)朕将皇位禅位太子,做太上皇!
冯 太后 (惊疑地)啊?
拓跋祺 (恍然大悟)啊?
拓跋弘 (自得地)啊?
三人同笑。
这样的对话与表演,如琢如磨,破费思量,极度考较演员能力。观众能心领神会,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戏剧舞台的魅力所在。
不但人物之间有张力,就是人物自身也有撕裂和冲突。如冯太后在设下毒酒之前,就有一段内心戏,是心怀天下、继续改革,还是安享天伦、满足现状?京剧《文明太后》不是一蹴而就,是层次递进,这才有了与奕冲的魂魄相见。
在服、化、道上,京剧《文明太后》也下了很大功夫,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都能吃得住观众细看,细品味。细节上的东西体现出演职人员的耐心和匠心。在声、光、电的应用上,也起到强化人物、加大舞台表现力的作用,尤其《太祖烘炉曲》简直神来之笔,把整个剧提升了一个档次。
《太祖烘炉曲》两次出现在剧中,第一次是皇孙拓跋宏诞生,彰显的是鲜卑特色,具有神秘、蛮荒、叵测、魔幻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冯太后所处环境,以及改革所遇阻力重重。《太祖烘炉曲》充满异族风情,摄人心魄,粗犷彪悍,造成极大的听觉、视觉和感觉冲击,令观众耳目一新。第二次《太祖烘炉曲》响起,是拓跋弘饮下毒酒后。这一次,彰显的是悲壮与悲情,蛮荒之后带有血泪,粗犷之后带有铁血柔情,人在创造,人在毁灭,一切都包裹在《太祖烘炉曲》中,轰轰烈烈地来,又轰轰烈烈地去,人已故去,事已结束,但曲固执存在,绕梁不散,持久地停留,不肯散去。
这就是京剧《文明太后》的舞台表现力,引发观众对京剧的浓厚兴趣。
京剧所具备的魅力需要更多人熟知,了解,直到喜爱。所谓培养市场,最基础的就是培养热爱京剧的人。新剧目上演本身就意味着改革,革新表演,革新舞美,革新舞台呈现,革新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在革新观众的耳目和看戏体验。
剧目是新的,其实,观众也是新的。这得益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果,日益富裕的生活,以及多元化的视听支撑,戏迷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感受能力不可同而语。京剧《文明太后》演出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观众是一边看戏,一边用手机百度。这样,戏剧中的历史知识点,得到及时阐释和掌握;戏剧的编、导、演也能在第一时间明了;戏剧的历史背景以及戏剧带来的无限拓展,都与戏剧本身一起,植入观众。
京剧《文明太后》的主旨和意义,一是在于这个剧呈现的“文明拓荒的血泪征程”。另一处还在于,它的演出,无论是对演员还是对观众,都是一次改革和创新。
(作者系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