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太原:“文化福利”为幸福加码

2012-12-21 发表|来源:太原日报|作者:记者 高宏亮
关注2012年市政府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文化惠民”

 

不花钱看文艺演出,这应该能称作一种幸福吧。年初,市政府承诺:今年举办500场文化惠民演出。这意味着太原平均每天都至少有一场演出,而且不仅全部免费,有些还要将大戏送到家门口。

演出从8月底开始至今,近4个月时间里足足演了500场,如此高密度的惠民演出,在我市还是头一回。12月21日,市歌舞杂技团在迎泽区文化馆上演了一场歌舞晚会,标志着“500场”完美收官。

500场不是小数目,自然需要科学规划。所以我市在制定演出方案时,着重考虑了老穷边远地区。所以将400场分配至农村,在城市演出100场。

在农村,能看到一场演出,简直和过年没有两样,老百姓在看到演出时的激动便不难想象。

惠民演出,观众多少不重要在阳曲县大盂镇棘针沟村的88岁老汉赵万是个老战士,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上了年纪,再加上年轻时负过伤,腿脚极其不便,根本出不了门。市文广新局领导闻讯后,特地带了演员专程到赵万老人家里,为老人演了一场只有“一个观众”的演出。

有时候,到底有多少观众真的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这次特殊的惠民演出,尽管只有一个观众,但不因观众少而忽略,这是政府的细致,也是百姓的福音。“一个观众的演出”成了500场惠民的最佳注脚之一。

当然,赵万毕竟是个特例,更多的还是聚集在一起看演出。在省荣军医院,演员们不仅自己唱革命歌曲,还拉着老红军们一起唱。在一些小学,话剧《红孩子》作为开学第一课而上演,孩子们高兴地与演员互动,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唱王二小》等红色童歌。

惠民演出,克服困难要演好

在城市演出,要比在村里演出简单,至少不用发愁舞台问题。在蒙山脚下的闫家坟村,自1985年演过几场晋剧之后便再无任何演出,更遑论“舞台”。为此,市歌舞杂技团第一次启用了流动舞台车,这是个村民看着新鲜、演员们用着也新鲜的家伙。当然,演员们的热情怎会囿于这个面积不大的流动舞台,他们干脆走到村民中间,近距离表演,这也难怪演出时,有的村还放了焰火,演出时村里还派人录像。

在晋源区西寨村,虽然有舞台,但台面却疙里疙瘩,这让在剧院演惯了的市舞蹈团的年轻演员们开始时的确有些为难,毕竟这很容易受伤。但舞美队通过努力,覆上地胶、铺上地毯后,解决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

惠民演出,践行“二为方向”是根本

“500场”的演出以戏曲和综艺演出为主,但也有其他特色内容,舞剧《千手观音》就是其一。此前,关于这种高雅艺术究竟下不下农村还有争论,但市舞蹈团下定决心要走下去试一试。在晋源区西寨村,下着大雨,村民们仍打着伞继续观看;在万柏林区王封村,一个大爷拉着演员的手说,祖祖辈辈都没看过这样的演出。这难道还用再继续讨论高雅艺术到底下不下基层的问题吗?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太原以500场文化惠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二为方向”的要求。

演出期间,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市歌舞杂技团、市舞蹈团、市话剧团、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阳曲县晋阳晋剧团、美锦贯中艺术团、市老干部艺术团、榆次晋剧团、省歌交响乐团、嘻哈包袱铺、红涛兄弟文化公司等12家国有、民营院团企业的近千名演员参与演出,近200万观众享受到了这样的“文化福利”。

此外,我市新建了一批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配备了大批文化器材和设备,并为1006个村统一配备1006个村级文化专管员,每人每月补助300元。目前,各县(市、区)文体广新局已与每名村级文化专管员签订聘用协议,村级文化专管员专项经费已全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