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戏曲选秀?一样超好看

2013-08-14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李遇

  最近几年,电视节目日趋“类型化”,各种选秀、真人秀的电视节目火热,好多是采用唱歌跳舞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从来没有听说过传统的地方戏也能成为选秀的内容。但就在我们山西,就有这么一档节目。它叫《寻找好声腔》,今年春节期间在山西卫视播出,悄然取得收视率第一的成绩,而且受到央视的关注,6月9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将连续播出《寻找好声腔》。

  一档戏曲选秀的节目,听着有些奇怪,也没见怎么炒作,为何能在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本报记者专访了为《寻找好声腔》做了全程策划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张建武。

  依托独特资源,展现戏剧魅力

  山西晚报:怎么会想到做档戏曲选秀的节目?

  张建武:春节前,在山西卫视做导演的朋友谈到他们想做一档戏曲真人秀节目,让我来做些策划。当时我感到,我们屏幕上太少这种展现我们民族文化资源的原创节目,于是就积极参与了节目的策划。当时大家更多愿意在节目的环节上做文章,我觉得在策划中一定要有高度,要明确它的核心价值。这个节目的价值在哪儿呢?我觉得就是依托我们山西特有的戏曲资源,利用电视传播手段,整合优势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戏曲的魅力。

  山西晚报:但山西的戏剧有几十种……

  张建武:是的。山西原有地方戏上百种,现在消失得只剩下二三十种,山西戏剧的特点,就是分布广、剧种多、受众面小。四大梆子各有其流行区域,北边的人不听蒲剧,南边的人不听晋剧。更不用说一些极小剧种,比如这次参赛的武乡鼓书、罗罗腔等,流行的区域往往就是一个县。我坚持这个节目要做就一定要原汁原味地呈现。坚守一种特点,就是选择一个受众群,肯定会有人特别喜欢,也有人特别不喜欢,因为不可能有一种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比如湖南卫视,定位就是20岁左右的受众群体,而且已经做得很到位,我们和人家争,那肯定争不过。那比什么?还是靠我们独特的资源,打造一种山西特色、山西味道的东西,能够完美呈现山西的戏曲魅力。

  山西晚报:那怎么才能把山西戏剧资源的特点,用电视娱乐的手段表现出来?

  张建武:当时的初衷就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把不同剧种整合起来,用比较流行的真人秀的方式呈现。这样,首先让更多的人接受,进而喜欢。

  山西晚报:但也有问题,剧种繁多,在一个舞台上怎么比,能说蒲剧就比梆子好听?

  张建武:剧种不同,当然有很多技巧上的差异,但唱腔的美,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现在流行的很多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它们比什么?且不要说把民族、流行、美声放在一起比,仅就流行音乐本身而言,也有很多不同,如乡村音乐、爵士、布鲁斯、摇滚、HIP-HOP等等,不是也可以放到一起比吗?好声腔,就是不管怎么唱,好听就行。站得高一点,不管是蒲剧还是晋剧,文化的根是相同的,肯定有可比的东西。而且,电视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让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受众群体可以接受的产品。

  山西晚报:比如说蒲剧有20个观众,梆子有20个观众,他们合起来,可能就有40个观众。

  张建武:有些剧种为什么受众小?是因为它就出不了那一片儿,你怎么让别人接受它?很多时候不是观众少,而是人们就看不到。

  山西晚报:参赛的选手是怎么选的?

  张建武:海选下了很大工夫。有在专业院团选的,也有纯粹民间的。有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学生,也有长年在农村红白事走穴的草根。他们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但对戏剧都有着深深的热爱。

  山西晚报:评委也是专业人士吗?

  张建武:是的。有我们省里的戏剧名家,也有像黄鹤翔、杨光这样的明星。

  好戏还要好舞台

  山西晚报:第一季结束了,想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张建武:起初就是想帮朋友把这个节目做成、播出,就算完成任务了,预期值并不高。对电视台来说,硬指标就是收视率。收视率不行,广告就上不来,节目就下。但《寻找好声腔》在没有做预热宣传的情况下,收视率节节攀升,直至排到第一。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节目播完不久,国家广电总局内参《监听监看》发了篇评论,充分肯定了这个节目。

  山西晚报:总结过成功的原因吗?

  张建武:5月份我们组织了个“《寻找好声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来自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山西卫视以及热爱戏剧的专家、学者、戏迷,对《寻找好声腔》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认为,《寻找好声腔》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依托山西独特的文化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山西戏曲魅力。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受众群,但我们的卫视节目却资源贫乏,尤其是原创性好节目太少。充斥屏幕的是引进、移植甚至抄袭的类型化节目。我们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资源,却花巨资大量购买海外版权。其次,《寻找好声腔》的成功在于它接地气。接地气就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熟悉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做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情。我们做节目的过程中,听选手的故事,看他们的演出,有的演员穷到买不起服装,掏不出路费,但仍然苦苦地守望着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些专业搞艺术、研究文化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投入感情?我觉得不光新闻要走转改,电视节目也要走转改,只有这样,才能挖出好东西来。

  山西晚报:现在戏剧观众少,很大原因是给戏剧的舞台太少,看不上。

  张建武: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文化这个阵地,你不占,别人就要占。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大量的是好莱坞大片、江南Style,根本看不到戏,怎么知道戏剧好不好?所以我们就想用最时尚最有效的传播、最炫丽的舞台,让更多人的看到戏剧之美。

  山西晚报:而从收视率看,也确实是这样的。有些人可能不了解,等了解了,就会一直追着看,就像追看好声音、达人秀一样。

  张建武:是的。这种比赛的表现形式,一是能激发出演员的最佳状态,二是环节设计引人入胜。全新的包装使古老戏剧焕发了青春。

  山西晚报:年轻观众也会喜欢。

  张建武:是的。从演员和观众来看,不乏年轻观众。

  其实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对戏剧的展示,这也是对地方软实力的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武乡鼓书、孝义碗碗腔等,会让这些地方因戏而扬名,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这也就是“大产业”概念。我们还想通过节目的成功推广,实现其商业价值,再资助反哺更多的“非遗”项目。

  把《寻找好声腔》做成优秀文化品牌

  山西晚报:其实不管是“快男”“超女”,还是“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都在造星,背后有很大的商业利益。从选手说,他可以成名,有唱片公司签他。《寻找好声腔》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让选手能得到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张建武:我们现在正在筹划,准备与优秀演员签约,组织演出,组织活动,一方面进行商业运作,一方面搞公益、慈善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物质的支持。

  山西晚报:这对“非遗”保护其实也很有好处。

  张建武:对“非遗”的保护有两种,一种是“养起来”的保护,这是消极的保护方式,不会有生命力。另一种是积极的保护,保护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闻乐见,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这是“活”的保护。

  山西晚报:我们总是一说保护,就是伸手向政府要钱;一说要开发,便推向市场不管不顾。

  张建武:在对“非遗”的保护中,政府只要充分发挥资金、政策的杠杆作用。比如对于《寻找好声腔》这样的节目,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专家策划、公司运作、专业制作的运作模式,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宣传、文化部门只需要表示一下支持的态度,提供必要的平台,给点优惠的政策,我们一定会很快把它做成山西的优秀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