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刘清河:家乡戏曲出大山 制盔饰带村民致富
2014-02-24 发表|来源:山西青年报|作者:陈彤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杨安乡有这样一位大学生村官,他叫刘清河。和别的村官不同,他不教村民种地、养猪,而是教村民制作戏剧行头,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来带动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看着村民们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便感到很满足,我这个村官也就没白干。”近日,刘清河对记者说。
“在唱戏以外,我也能为村民做点实事”
刘清河1990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2012年7月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后,被选聘到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杨安乡,当起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刘清河来说,初到农村的他显得格外激动和新鲜,东跑跑,西逛逛,每天“玩”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刘清河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迷惘和彷徨。
从城市到农村,从校园到田间,从学生到庄稼人,身份的转变使刘清河变得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于是在闲暇之时,刘清河只能通过朝着大山唱戏来释放心中的郁闷。
渐渐地,乡亲们都知道刘清河是一位喜欢戏曲的村官,加上当地村民本身就喜爱戏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去听刘清河唱戏。
在这个过程中,刘清河了解到村里的乡亲们大多数是当年逃荒落户到这里的,他们来自中原地区的五省八县,而中原大地又是戏曲的发祥地。这时的刘清河渐渐感觉到:“在唱戏以外,我也能为村民做点实事。”
开办盔饰合作社带村民致富
刘清河通过观察走访后发现,乡亲们的手工活儿特别好,村里农闲时节也比较长,加上村民对戏曲的热爱,便萌发了组建盔饰合作社、免费教村民制作戏曲行头的想法。
经过长时间准备,2013年1月,清韵盔饰制作培训班正式开班。二十来个妇女,两间破土坯房,一些废纸烂铁,这便是初期培训班的所有家当。
做盔头既是精细活儿,也是苦差事。从打袼褙儿到剃样子,从沥粉到贴金再到点翠,不仅要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困苦,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社员们依然没有丝毫怨言,默默地坚持着。
付出终有回报,大家做出的精美戏曲盔头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而且盔饰合作社被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戏曲类院校选为长期合作单位,乡亲们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致富之路。在吃着乡亲们送来的表示感谢的土鸡蛋时,刘清河的双眸湿润了。
现在,清韵盔饰正积极探索盔饰工艺的延伸产品,因为刘清河心里清楚,只有走高端定制路线,才能将盔饰打造成精致工艺品和国际专供收藏品,这样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变得更大。
在刘清河的心里,他自己一直在编织一个梨园梦,那就是让家乡的戏曲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你把技术全教给我们,就不怕我们自立门户吗?”面对乡亲们这样的提问,刘清河笑着说:“这正是我想要看到的,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