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戏迷李晓亮:晋剧,将何去何从

2014-04-16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协会|作者:李晓亮

编者按:此文出自热心的戏迷之手,现状与策略相结合,或有不当之处,但充分反映了一位网络晋剧爱好者在喜爱晋剧艺术的同时,同样对晋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倍加关心,仅供各位参考,不代表本站及本站团队任何观点。

现在都讲市场,姑且把戏曲也称为一个市场吧。晋剧近年来逐渐走下坡路,希望以下意见,能受到相关专家和领导得重视。

1、目前喜欢晋剧得多为中老年人,居调查,五十岁以上者占到百分之八十。一个人的爱好和喜好,在他幼年时往往已经形成了,而随着年纪得增长,这种爱好会逐渐沉淀下来。只要问起戏迷。多数都会告诉你,他是从小就喜欢晋剧。很少有人在成年后突然喜欢上的,就算有,也是在儿时已经种下了类似的种子。

戏迷减少,戏迷断层。任何一种艺术,一旦失去一个稳定得受众群,必将走向凋零。艺术家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专家和观众对他们的认可;角之所以成为角,是因为有那么多的戏迷对他们的喜爱;同样,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对这种艺术的追捧。

当然,同样是艺术,艺术与艺术的差距也很大。三五十人喜爱一种艺术与成千上百人喜爱得一种艺术。同样都叫艺术,可是差距甚远。别得不说,就拿豫剧与晋剧来说,两个剧种同为艺术,可是因为受众群人数悬殊,导致虽然都是省级剧种,其影响却差距很远。

策略:晋剧应当首先占领中小学生市场。戏曲进校园,培养一代晋剧爱好者和戏迷。

2、一直以来,晋剧作为一种乡音的代表,成为千万他乡的三晋游子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听到袅袅的晋剧声,便会想到家,想到爸爸妈妈。这里已经融入进去一种文化,一种感情。因为晋剧无论唱腔设计还是念白,本来就来源于山西话。以前是蒲白,后来又变成了晋中话,太原话。现在的晋剧虽然与一开始得晋剧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至少,那个味,是出生于三晋大地上的每一个人,从内心里都能感觉到的。

今天的年轻游子,在他乡,有的分不清什么是晋剧,有的连山西有晋剧这个剧种都不知道。晋剧不再是乡音的代表。因为,现在地球都成了一个村了,交通发达,通信发达,一个省到另一个省,就像串门一样。思乡之情有,可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

策略:乡音不改,以晋剧为基础,必须走出省门,走向全国,游子以国为界,晋剧也必须以国为界。以省为界,固步自封,再也无法以乡音动人了。

3、一般情况下,一首歌得以经久传唱,不是以他得难度取胜,一来凭得是这首歌的内容与思想与你产生了共鸣,另外是这首歌妇孺老少男女都可张口就来。真正传唱下去得歌,每个人都能唱了。很少有以难度取胜得。而晋剧并不缺少思想性,多少优秀的剧目都是经典,讲忠孝礼义得,讲智慧贞洁得。哪一个都能与我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而受众推开得是演唱得难度。

 纵观全国戏曲,真正受众群多得,有几个是G调?又有几个像晋剧一样,女扮男装唱须生得;黄梅戏的天仙配,豫剧得花木兰等等,似乎就是不喜欢戏曲得外乡人,也会唱几剧。因为他们朗朗上口,又难度小。

别说外地人,就是山西本地不喜欢晋剧得人,能想起来晋剧哪段?还是哪句?为什么非要定成G调?为什么不创作一些难度小得能在民间传唱得曲目。

我们一定要知道,难度小并不代表没有水平,难度小能唱好的真的没有几个

策略:改进唱腔,变调,多创作新得或者改编旧得唱段,使他们更易传唱。

4、接下来我要说说艺术家们。艺术家的名号不是只代表你的艺术造诣到达一定得高度。还代表着你要负起更多的责任来,在带徒弟,传播你本门的艺术上,要比以前更加努力。艺术家得出场费要高于其他普通演员,这个无可厚非,因为每一位艺术家得背后,都是一条由汗水和泪水铺的坎坷路,今天享昨天的成果,理所当然。

不过我希望,艺术家们能把市场与公益相结合。你的每一次公益行为,都将收到比任何一次市场行为更大的东西。虽然不是物质得,可是你带动得是更多的艺术家,更多的演员去传播晋剧的信念。

艺术家们,你们真的辛苦了

策略:艺术家甘当先锋,市场公益相结合,演出教学两不误。

5、另外就是戏迷朋友们。戏迷们爱戏的表现有很多种。1、每次演出为演员们鼓掌。2、主动学习晋剧。3、票友活动。4、向周围宣传晋剧艺术。

不过我还要说一句,如果真的爱戏,记得看戏时主动买票吧。

策略:买票,买票

6、很多人会把晋剧走下坡路归于政府不重视。言下之意就是不给晋剧投资。是的,确实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了,想想我以上提的这几条,哪一条不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撑。光靠几个艺术家,有心无力。肚子还没有填饱就去搞研究,搞创作。除非对艺术有特别的痴迷。

演员们是因为喜欢晋剧,喜欢这门艺术才选了这一行,可是这并不代表政府就可以坐视不管。先不用管演员们的未来,剧团的未来。就凭晋剧是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政府就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

策略: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在创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