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太原大关帝庙“关公文化节”吸引众多戏迷

2014-06-11 发表|来源:太原晚报|作者:侯慧琴

 “咚咚、锵……”太原锣鼓一敲,好戏登台。昨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民间传统的“关公磨刀日”,为再现老太原民俗文化传统,当天,位于庙前街的关帝庙内举办庙会,微雕、面塑、编塑等传统民间艺术纷纷登台亮相,让大家感受到浓郁的老太原民俗文化氛围。

上午9时,庙前街关帝庙前,68岁的居民白临生手执鼓槌,和10位老伙伴敲响了太原锣鼓。白临生等人是庙前地区的“老太原”,从小就玩太原锣鼓,早年听老人们说,每到农历五月十三,即民间传说的“关公磨刀日”,关帝庙就要举办庙会,打把式卖艺的、捏面人搅糖的、卖药补锅的,非常热闹,这令他和伙伴们很向往。近年来,“老太原”们为重振太原锣鼓积极努力,太原锣鼓还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前不久,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他们参加关帝庙会,大家十分兴奋,并且成为庙会的开场大戏。

庙会上,由饮马河剧团带来的晋剧《交印》,吸引了搬着小板凳的老人们,而关帝庙两侧走廊的民俗表演,更吸引了众多路人。37岁的王博是庙前地区的老住户,从小就跟奶奶学捏面人,前几年又师从太原“面人张”传承面塑艺术的衣钵,成为第六代传人。他现场展示制作的关公立像等面塑,栩栩如生,引来一片赞叹。编绳是63岁的居民苏景明小时候的玩具,近年来,他推陈出新,将编绳编成人像,惟妙惟肖,令人称奇。在寸余大的石头上雕刻268个字的行书《心经》,居民阴春野的微雕艺术独具韵味。另一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福生带来的羊拐和翻花绳,吸引了大批中年人,勾起了大家的回忆,而49岁的殷节花则将自己记忆中的翻花绳样式一一挖掘、整理,英语专业的女儿为她配了英文讲解,翻花绳这一“小玩意”成为文化。

剪纸、书画、篆刻、烫画、花鸟字画……当天,应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庙前街道和庙前街社区邀请,十余位艺术家到场,为市民进行文化艺术展示。浓郁的老太原民俗“味”儿让老太原人、新太原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城市内涵。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福生说,“关公磨刀日”是民俗节日,借此举办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希望能弘扬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风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