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山西:鼓励文艺创作 形成省市县三级格局

2014-06-3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杨渊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戏曲剧种总数全国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全国第三。怎样激活资源?山西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破题:一是原点突破。寻找、挖掘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如歌舞剧《太行奶娘》以左权民歌小花戏为载体,艺术地再现军民鱼水情和母爱情深,对山西红色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做了更新、更好的艺术诠释。二是转向突破。转变思路,改换方向,挖掘新的题材库,发现新的创作源,到新的领域去突破,如音乐剧《矿工》、跨剧种移植改编的眉户剧《雷雨》等,探索文艺创作生产新路径。三是现实突破。深入现实生活,驾驭现实题材,贴近鲜活生活。四是表现突破。要在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和表现理念上求创新,如山西演艺集团推出的大型音舞诗《晋善晋美中国梦》。

“只有省级创作的发展和几部精品是不够的。”张瑞鹏说,“一方面,从整合角度来说,省、市、县三级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批艺术精品;另一方面,从分散的角度看,各地也要有一批反映当地地域文化和特色的作品,形成1+1>2的效果,从总体上构筑山西丰富立体的文化形象。”

为鼓励文艺创作,山西要求各级院团致力于开发与山西文化相匹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每个市和省直院团,每年都要出一部到两部精品剧目。“近几年,山西省内各市、县等基层单位的创作积极性普遍很高,如运城市芮城县就相继推出了《憨局长还债》、《生命》等一批不错的作品,呈现出非常好的创作态势,这是我们深厚的工作基础。”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谢玉辉信心满怀,“可以说,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创作格局正在形成。”

“着眼长远和基层,眼光要远,要向下看。比如好剧本评价发现机制和剧本购买、转移机制,主要就是针对基层艺术院团‘剧本荒’的问题,做到‘演出一批、排演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山西的艺术创作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谢玉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