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中艺校《好女丫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2014-07-18 发表|来源:晋中日报|作者:佚名

晋中艺校校长乔建蛮:

丫丫是时代精神的典范

该剧的主题就是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社会关注热点,但是剧目没有停留在过去留守儿童没人管的现象,我们想把女孩丫丫塑造成一个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典范。

在现实中,他们不全都是没人管的孩子,现在国家的低保政策和医保政策的阳光已经普照到他们身上。我们就想反映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面貌。

根据这样的基本思路,在创作中,我们整合了晋中的优秀资源,汇聚了全市最优秀的编剧、作曲、导演和演员,精心创作了这台秧歌戏。以晋中秧歌为基础,加上创新性的创作,一定可以让人眼前一亮。过去的三个月,我们还一直在进行创作,剧目中大部分都是新创作的乐曲。但还需要依据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打造和完善,以便这个剧目可以搬上更大的舞台,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向东: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我是第一次看这个剧目。感觉该剧的主题体现得非常好,我市还有一大批留守儿童,从我们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到有关县(区市),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今天,晋中艺校新创作了《好女丫丫》,把这一群体搬到了舞台上,以文艺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引起社会更多的关爱。同时,该剧的音乐也搭配得非常好,能快速把人带入情境之中。我还觉得这部剧的演出时间把握得也正好,在当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果让他们坐到剧院,长篇大论地看戏、听戏,大家不一定有精力能看完,所以这部剧短有短的好处。

近几年,晋中艺校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在全国也获得了很多奖项,艺校人才非常多。市委宣传部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挖掘与培养,连续几年都拿出3000万元列入文产专项基金扶持文化产业,激励艺术创新,艺校每年都会得到扶持,目的就是留下好的人才,推出好的项目。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薛金岭:

因为真实 所以感人

看完剧本以后,给我的感觉是:这是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央视新闻也经常播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等等,旨在歌颂正面形象、弘扬正能量。刚才我听到介绍,这个故事发生在临汾,而且电视和报纸也都报道过,12岁小孩背大人上学,一边去上学,一边照顾家人,确实挺感人。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次能看出作者的功力,他的文字和唱词都非常工整,是散文形式的一种。

今天看了演出,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该剧以二度创作更加丰富了舞台,让舞台变得更丰满,从这个风筝用小孩去表现,这个方式在舞台上展现得非常充足。还有作曲,特别能体现出晋中秧歌的特点,服装和舞台设计都非常好。刚才还说到演出服装都是昨天刚到,今天早上五点演员就得起来化妆,真是非常辛苦。这个剧目第一段讲身世,第二段讲希望,这样的乡村情、正能量和孝道,弘扬了母女情,表达了真性情,以歌善良、颂淳朴这样一种美好场景。宣传这种真善美,戏曲效果是良好的,如果在细节上再做一些调整,剧目就会更加完善。

《剧本》杂志社主任李小青:

《好女丫丫》给了我好多惊喜

看过这部剧的剧本后,我有点担心,这部苦情戏在台上呈现出来,会不会给台下的观众一种苦凄凄的感觉,缺乏观赏性,但今天看了这个舞台呈现还是有些惊喜的。大幕拉开,这部戏既不是写意的,但又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和剧本不一样的感觉呈现出来,所以导演是下了很多功夫的,人物定格和造型都能够准确表现出来渲染氛围。在第一段与第二段的情绪转化,感受特别明显,相互呼应,感觉很好,也弥补了舞美的不足。

在小演员唱得流泪花那段,感情特别饱满,声情并茂,能唱出她纯美的童心来,还有复杂的情绪和大段的留白,感觉这个演员感情非常饱满,包括后来,她妈妈要自杀那段,剧情可能限制了妈妈的形体,但妈妈的所有唱段都非常细腻委婉,使人荡气回肠,唱出了晋剧委婉深沉的特点来。

另外,从剧本能够看得出来作者特别熟悉这个剧种的风格和特点,场景写得很揪人心魄,感情非常深厚。

这种戏也是一种类型,就像电影也分类型,有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这个戏属于苦情戏的范畴,特别符合咱们剧组的特点。同时,这个戏很短,但短也有短的好处,适合当代人的观赏习惯,在当代,苦情戏怎么才能够跟现在的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这部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剧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

用现代理念诠释中国梦

首先是要祝贺晋中艺校,依靠自己的力量排出了精彩的小戏,现在全国哪个大剧院要搞出好戏,抓一个经典,也都是举全国之力,借助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才能排出好戏,我们晋中艺校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排出了30分钟的短剧,在舞台上呈现出具有相当观赏性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应该祝贺的。这部剧初步的成功,再加上比较高的起点和基础,再往前迈、往前走,很快就会出成果。

对这部戏,当时我在北京看了剧本,就有一种担心,这样一种散文式的结构,呈现在舞台上,能不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和心?今天看了后,感觉比较理想。张喜明老师从生活原型出发,又做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集中,我们从媒体上看到过很多此类故事,对此编导又做了更多的艺术诠释与演绎,力图塑造一个可爱的、又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美丽的乡村女孩儿。

作者的这个追求,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后,便实现了其创作梦想。开幕非常醒目、非常美、非常舒服,进度又非常快,从一开场就进入苦情戏,非常符合当今观众欣赏标准。还有这部戏有很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大量地使用歌舞队,让它承启好点和点的衔接,而且有点像电影、电视剧里的蒙太奇,一下把你就带到另外的情景,这个处理非常符合当今人们的观赏习惯,有现代艺术的意境,这是一种有效的创新与探索。

晋中秧歌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我看过《偷南瓜》,那部戏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经过多次改编,以及民间多年的磨练,后来你们把它包装出来,再加上舞蹈非常好,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戏曲宝库中的经典作品。

《好女丫丫》这部戏的音乐和唱段也很好,有很多唱段很动听、也很感人。有一点值得强调:我们使用了包括12个女孩、4个男孩的一个歌舞队,作为背景展示,也作为气氛烘托,是值得肯定的。我想,他们是应该张嘴的,现在他们不张嘴。如果张嘴了,气氛就会大大强化。而且应该在舞台造型、气氛上再活跃点,利用歌舞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部戏会更好看,观赏的效果也会更好。

如何给这个剧组的歌舞提供更大的空间?现在这个散文式的一个点、一个点,用歌舞衔接起两点,就会更加紧凑。这样,戏剧结构就会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给老百姓提供实现梦想和理想的怎样的条件?我们再看这部戏,一个农村留守小女孩丫丫和瘫痪在床的母亲,她们有着怎样的理想和梦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其实,丫丫的理想和梦想并不是很高远,可能就是非常简单的,她能挣钱养活自己和母亲,这就是她的理想,那么,社会给她提供什么条件呢?如果要围绕中国梦搞创作,要有新的观念,不是像传统意义上那么苦,如果考上学校就不能照顾母亲,把通知书撕掉等等,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到的或以前见到的,在这个剧本里我认为有两个地方可以利用:

第一是做鞋,这可以成为她谋生的一个手段,妈妈给她做鞋,她也在学,学会以后在上学的课余时间纳鞋底,靠此谋生,然后,她周围的人们都来帮她,她给人家12双鞋,这12个人也学会做鞋,然后就变成了144双鞋,然后把卖鞋的钱给了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帮助她实现理想和梦想。

第二是风筝,风筝也属于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可以拿来谋生。这个女孩可以把通知书撕了,然后靠此谋生,这样既有了她的努力,也面对现实生活有了博弈的实力,同时社会给了她这样一种关怀,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用关注与关怀,给她一个平台来帮助她,这样可能就会与以往的一些艺术处理手段有所区别了。

有新的观念在里面。我们可以加上一段纳鞋底的舞蹈,也可以有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场景,虽然留守儿童是现实中的问题,需要政府给他们低保、医疗保险等,但是他们也有自己采取行动来改变命运的奋斗方式。以这样的形式来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我想会更丰富、更贴切。从这么小的孩子身上看到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梦想。

这台戏从服装、灯光、音乐都很考究,有设想,有创新,都非常好。如果在文本和剧种的衔接上再做些调整,一方面在形式上更真实点;另一方面在戏剧上更生动点,我想这部戏会更加完美、更加成功。我也希望这部戏能够演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