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发言摘编
2014-09-1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佚名坚持多措并举 繁荣文艺创作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葛慧君
近年来,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下,浙江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突出位置,把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一是抓创作导向,强价值引领。我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选题立项、过程追踪和推荐评审上,严把文艺精品创作的导向关。今年我省申报的电视剧《国家命运》、电影《听风者》、越剧《德清嫂》、长篇小说《回家》、歌曲《同志们》等,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二是抓科学规划,强项目推进。这些年,我省坚持规划先行,设立重大题材专家咨询小组和文艺创作题材库,编制中长期文艺创作推进计划等举措,以工程化、项目化方式扶持一批代表浙江水准的重点门类和项目。如,2013年全省有11部电视剧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位居全国第一。如,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的小说《解密》畅销英、美等35个国家。
三是抓主体培育,强市场活力。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扶强国有文化单位,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民营文化企业。仅全省的民营影视机构就有700多家。同时,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园区,目前我省已拥有横店影视产业试验区等3个国家级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等30多个特色影视基地。
四是抓队伍建设,强人才支撑。我省积极实施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文化名家造就计划;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评选出50个团队,每个扶持30万元资金;深入实施青年戏剧人才“新松计划”、青年文学人才“新荷计划”等系列培养工程,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
五是抓政策扶持,强投入保障。我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用足用活现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文艺精品扶持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配套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每年仅省级层面的扶持资金就超过3500万元。此外,像杭州市、宁波市每年用于精品扶持、奖励的经费都超过2000万元。
以优秀作品实现“中国梦”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 金
按照中宣部的部署,云南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云南有8部作品获奖,是历次评选中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届。我省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紧抓创作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文联和文艺工作的意见》,引导文艺工作者从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素材,电视剧《杨善洲》、电影《索道医生》、广播剧《打工局长》等作品纷纷获奖。
第二,紧抓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艺品牌。我省紧抓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的优势,在民族地区建立文艺创作基地,把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融合起来,创作出如电视剧《木府风云》、歌曲《净土》、滇剧《水莽草》等系列文艺佳作。
第三,紧抓选题规划,加强组织创作。我省始终把繁荣文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加强领导,从微观上项目化运作、工程化推进,以“五个一工程”为示范引领,精心组织实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等,五年制定一个目标规划,一年推出一批重点作品。今年初,我省又对“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作出全面部署。
第四,紧抓改革创新,健全生产机制。围绕当今社会的新变化和群众审美的新要求,我省积极探索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关创作等文艺创作新机制,实行重点作品重点扶持、重点项目重点攻关、重点人才重点培养、重点生产主体重点培育。新的创作机制催生了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昭通作家群”等创作群体。
第五,紧抓改善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我省围绕“打造文艺滇军、构建云南文艺升级版”这个目标,一是制定人才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四个一批”文化人才工程、“云岭文化名家工程”;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文化人才纳入“兴滇富民”人才奖;三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安排省级艺术院团每家500万元扶持资金。
青年电影人肩负重任
演员 黄晓明
作为一名电影界的晚辈,由我主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有幸入选本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相信对全体主创人员来讲,也是一种极高的赞誉和肯定。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近年来在电影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肯定,更饱含着中宣部及有关主管部门和领导对青年电影人的期望与鼓励。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浪潮中,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民族荣誉激发创业勇气、用社会责任寄托奋斗梦想的故事,通过对青春年华的缅怀和对创业之路的追忆,艺术地传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影片自去年上映以来,不仅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在广大观众、影迷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这其中凝聚着全体创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也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心与爱护。
我也在经常问自己,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是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我想,《中国合伙人》的成功给了我答案。影片中,3个年轻人的创业之路折射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历程,与当代中国人民最朴实、最平凡的个人生活有着血脉相通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情感上与观众形成共鸣。影片传递的正能量是当前我们的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必不可少的前进动力。这也就是《中国合伙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成功地争取观众、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还想到我们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应该怎么样去拍电影、演角色的问题。青年电影人在未来势必肩负起建设电影强国的历史重任。当前,已有不少青年电影人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鲜花和掌声背后,青年人应保持清醒和理智,要看到,我们的电影作品还存在着艺术上的缺陷、思想上的不成熟、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社会的认可正反相悖等问题,应多向电影界前辈学习,继承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发挥自己的创作优势。尤其是要以德艺双馨为做人、做事的标准,树立健康的社会形象,承担起电影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倡导演员的学习精神
演员 奚美娟
电视连续剧《原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作为这个剧组的创作人员之一,深感欣慰。虽然我在这个剧中的角色戏份不多,但当时的工作情景,却常常让我怀念。
这个戏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大陆的老兵们在台湾的生活经历,以及回乡无望后和国民党当局进行斗争,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离散家属无需通过第三地,可以直接回大陆探亲”的壮举。
在这样题材宏大的电视剧中,扮演一个“小角色”,我想,对于演员来说应该是一个考验。考验的不是专业技术,而是创作态度。我记得,《原乡》剧组在港台和内地的六七个省市进行转场拍摄,人员众多,难度极大。我扮演的角色只有几十场戏,也经历了3个省市的转场拍摄工作。
在拍摄过程中,我不断有意识地搜集尽量多的历史资料,来充实剧中人物的塑造。我始终认为,演技与经验替代不了真正的内心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艺术创作的规律没有变。《原乡》剧组的创作人员正是秉承了对艺术认真敬畏的态度,才有了观众的口碑,才收获了些许荣誉。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对现实缺乏深入观察和理解,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中时常出现脱离生活甚至误导观众的桥段,这样的创作既不利于健康社会风气的养成,也玷污了艺术创作。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艺术界提倡一种学习精神。艺术家自己首先要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不落伍的、有鲜明生活态度以及正确艺术观的人,关注社会生活,跟进时代巨变的步伐,才能用我们的生花妙笔、用我们的形象肢体去表现当下的时代生活,才能创作出有内涵和思想的作品,才能塑造出有温度和感情的人物,也才能成为一个不被时代淘汰的艺术工作者。
作为一名承上启下的中年艺术工作者,今天在这里还想呼吁,希望媒体能够多关注和宣传影视行业中的年轻人。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演员和我说起,他在拍摄一部战争片时,大冬天得跳在水中,拍完后,冻得休克了。第二天他又照常坚持工作。其实在演艺界,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轻有为的艺术工作者站在了创作的前列。
书写民族精神的史诗
导演 李利宏
回顾和总结话剧《红旗渠》的创作,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文艺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红旗渠,是河南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伟大创举。红旗渠,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一群有信仰的人,发出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中国精神的信号。“红旗渠精神”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首当年红旗渠人的质朴、清贫、纯粹和豪迈,无疑是对民族精神史诗的一次立体观照。话剧《红旗渠》剧组的全体创作人员带着对“红旗渠精神”的崇敬感而全身心投入,《红旗渠》的获奖,就是对我们创作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深情回馈。
第二,创作时代精品要沉得住气。话剧《红旗渠》的创作缘起于2004年。我与编剧杨林合作豫剧《常香玉》期间,聊到了红旗渠。杨林是林县人,一直想写自己家乡的红旗渠。这也正好触动了我的红旗渠情结。但该剧创作过程极其艰难,从2004年动意算起,7年多才立上舞台;到2014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整整10年。十年磨一戏,艺术创作的规律不可打破啊!
第三,创作时代精品要尊重历史真实。《红旗渠》的创作难度不仅在于对这一题材的重新审视与把握,而且要做出当代人的思考和表达。首先,我们避不开红旗渠的那个时代以及大背景的局限。其次,我们避不开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事物、对自然的认识局限。再就是避不开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这个人物。我们决定全景式地写红旗渠,写好一高一低。高就是以杨贵为代表的县委一班人,低就是林县最基层、最底层的老百姓。最后写我们独特的发现,即红旗渠修建时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让这些原本属于“红旗渠精神”的创造者的人和事重见天日。
我用了一句狠话是:要把深藏在太行山石缝里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的东西给抠出来!事实证明,这样的角度、这样的开掘方式,写到了人心里,就连那些当年红旗渠的见证者,也从话剧《红旗渠》的艺术真实中,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这,就是这个戏为什么能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精品打造永远在路上
安徽广播电视台台长 庄保斌
本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安徽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爸爸的脊梁》喜得大奖,这是我台广播剧连续8届、第9部作品获此殊荣。我台对于推广广播剧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如下几点。
伟大时代催生精品。以文艺的形式抒写梦想、讴歌时代,反映社会进步与生活温暖,这既是广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也是广播剧创作的分内之责。这些年,我们精心创作了一系列“中国梦”主题的作品,为寻梦者加油,为追梦者鼓劲,为圆梦者喝彩。
英模人物成就精品。安徽英模众多、好人辈出,这些模范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事迹,既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50周年,《爸爸的脊梁》讲述了皖籍科学家邓稼先在苍茫大漠中研制原子弹的感人往事,“爸爸的脊梁”既是家庭的脊梁,也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我们的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深深为科学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所感染,激励着我们拿起了手中沉甸甸的笔和话筒。事实上,每一部广播剧的创作过程,都是创作团队经受精神洗礼的过程,重大典型与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与崇高风范,让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丰厚滋养,增添了向上的无尽力量。
遵循规律锻造精品。广播剧以听为主、以音传神,只有遵循广播特点和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我们着力发掘生活的精髓,坚持“三贴近”,注重接地气,从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提炼主题、积累素材、汲取养分。
创新机制助推精品。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文化精品繁荣纳入《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列入“八大专项行动”全力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文艺生态。省委宣传部始终把广播剧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方面重点扶持。我台着眼打造广播剧优势品牌,把创作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大力培育专业化创作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体攻关,共同推进广播剧精品的创作生产。
为时代放歌 为梦想加油
总政歌舞团作曲 赵 麟
歌曲《光荣与梦想》能够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演绎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作为一名音乐人,我深知这个奖项的重要意义和特殊分量。
2013年7月,我怀着激越的心情,受命加盟央视马年春晚剧组并担任晚会副总导演、音乐总监,在近200个日日夜夜里,我全身心投入晚会创作中。
记得去年冬天,春晚进入冲刺阶段,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歌曲筛选了上千首,各种小样也集体试听了上百首,但大家总觉得还缺少一首体现时代恢弘气质、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振奋全国人民士气的好歌曲。
最终,冯小刚导演执笔填词,节目组几位领导通宵达旦集体修改,歌词便这样出炉了。
拿到歌词,我首先的感觉是应采用合唱的形式来表达主旨,因为只有集体发声的神圣仪式感和强大气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激情追梦的壮怀。最终,我以“用艺术表现这个波澜壮阔的奋进时代,用作品来抒发崇德向善的真诚情怀”的主旨进行了谱曲。歌曲通过春晚的舞台唱响大江南北,但我坚定地认为,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才是歌曲深入人心、唤起共鸣的魅力本源。
每一名艺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和伟大时代的实践创造。我庆幸自己出身于艺术世家。我一直认为,父亲赵季平给了我两样至宝,一是赐予我敏感的内心和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样是包容的个性和开阔的胸襟。
2009年,我在总政歌舞团红色舞剧《铁道游击队》剧组担任作曲,其间长达一年多的采风和创作,不但给我带来艺术的自由和超越,更让我感受到军队艺术团队的温暖和力量。我很快申请加入这一光荣集体,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创作员。在短短几年内,我跟随我的战友上高原、下海岛、走基层、访哨卡,在一次次的重大演出活动和创作实践中,我的精神和灵魂不断得到升华和洗礼。
好风凭借力,追梦正当时。当前,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正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年轻的军旅创作员要凝聚精神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奋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途上,续写我们新的光荣与梦想。
坚守社会责任 打造传世精品
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 杨 才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梦想照亮生活》,荣获本次“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对我社是极大的鼓励。到这一届,我社已5次获此殊荣。工作中,我们有如下心得体会。
坚守是精品生产的原动力。我社自1986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精品战略的实施,在做好教材教辅出版发行工作的同时,积极策划和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图书,赢得了学界和读者的肯定。
在选题策划方面,我们以参评“五个一工程”奖为契机,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策划出版了《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信任》等百余种图书。
这些精品图书的策划和生产,有力推动了我社选题的优化,提升了全员的精品生产意识,使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编辑出版人员的行动遵循和努力方向。
质量是精品生产的生命线。一个好的选题,必须拥有过硬的质量。以《梦想照亮生活》为例。为了保证文本的高质量,我们两赴太原、三上北京;为保证编校质量,我们在书稿三审三校之后,又邀请河北省社科院的语言专家严格把关;为保证装帧质量,图书封面十易其稿。依靠这些努力,作品出版以后收获了许多好评。
人才是精品生产的生力军。精品生产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我社注重把精品出版与培养人才相结合,通过精品项目锻炼队伍,通过人才促进精品生产,形成了两者的有机互动和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编辑脱颖而出,为精品生产和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制是精品生产的助推剂。精品生产必须有健全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河北省委宣传部从资金和机制上给予出版单位大力支持;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及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更是把出精品作为战略来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社机制也日益完善,不仅成立了由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骨干编辑组成的精品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精品出版规划、监控项目实施,更定期召开精品生产调度会,使精品生产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