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满都海》在江南开启巡演演绎大漠风情

2015-04-16 发表|来源:呼和浩特日报|作者:苗青

演员们睡了不到5小时后又开始走台

幕后速写

演员整理妆容准备上场

演员抽空练功

4月13日至22日,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呼和浩特晋剧院为期十天的浙江巡演启动,颇负盛名的草原晋剧《满都海》将在杭州、金华、宁波、诸暨四地与观众见面,为当地观众带来别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风情。本版今日特刊发此次行程首站演出场景,以飨读者。

大型蒙古族历史晋剧《满都海》之所以艺术魅力不减,全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是草原文化、汉文化、地域文化与传统晋剧相结合的一种新颖草原民族晋剧。舞台上,晋剧《满都海》在配乐、唱腔、服装和歌舞等方面融入了大量民族元素。将马头琴和蒙古族长调运用到伴奏和唱腔中,达到了与传统晋剧的和谐相融;蒙古族歌舞的采用,别开生面,增强了传统戏剧的形式感和表现力;萨满舞蹈营造了宗教神秘感,为剧情的铺开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该剧增添了独特的草原文化魅力。晋蒙两种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奇异的火花,使晋剧具有了草原化的特征。

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呼市音协副主席李静波是晋剧《满都海》的音乐编导。有关专家评价,该剧最大的特点是晋剧音乐中揉入了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等音乐元素,在晋剧传统唱腔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运用蒙古族文化的特色,使晋剧音乐唱腔和蒙古族长调嫁接在一起,既高亢又委婉动听,形成了草原民族晋剧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底蕴。

《满都海》并不是一部新剧,从1984年起,晋剧《满都海》就在其第一任编剧张然明的努力下开始成型,同年,晋剧《满都海》搬上舞台并获得好评,在1986年呼和浩特市第一届“昭君杯”戏剧歌舞大奖赛中,大型蒙古族历史晋剧《满都海》荣获了优秀剧本创作奖。此后的1994年,为了冲刺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这个剧本又进行了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修改的《满都海》一举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剧目奖。1996年,中国首届梆子戏大赛和中国戏剧“文化奖”评选活动在西安举办,为了那届大赛,张然明又开始修改剧本。2004年5月,为了打造草原民族晋剧,呼市文化局决定重排《满都海》,参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于是,《满都海》又经过了一轮修改。2005年11月28日,充满蒙古族文化底蕴的新编蒙古族历史晋剧《满都海》登上了在宁波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并从全国70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15个精品剧目之一,代表内蒙古参加戏剧节的演出。这部剧还曾获得中国首届戏剧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

晋剧《满都海》讲述的是公元1470年发生的故事,那年,漠上北元汗庭孱弱溃散,奸臣专权,各部首领贵胄拥兵自重,相互掠夺,广大蒙古族人民置身于凶荒丧乱苦若倒悬的环境中。满都海彻辰夫人面对大汗新丧,枭雄迭起,刀光剑影虞火蔓延的时局,以她政治家的卓识和军事家的韬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维护大漠统一。为成就大漠一统伟业,满都海彻辰夫人毅然做了常人最难的抉择,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再嫁七岁少主巴图孟和。她辅佐少主登上汗位(史称达延可汗)扫平战乱,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改革,促使与明朝开展边贸互市,增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终于开创了大漠近一个世纪安定祥和太平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百业振兴,堪称盛世。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都海》又在道白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改用普通话与晋剧韵白相结合的道白,减少了来自不同地区观众语言上的障碍;在剧目换场时采用幡的形式取代了传统的幕布,使观众在观看时不至于造成情感上的移位和断档……这些努力使《满都海》这台大型蒙古族历史题材的晋剧更具有艺术性、民族性和传播力,为《满都海》走向全国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