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剧《烂柯山下》的现实意义
2015-04-23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灯捻子
资料图
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在青年宫影剧院为省城人民奉献了新编的晋剧《烂柯山下》,为节日的太原人民增添了美的艺术大餐。该剧由多次在国内获得大奖的我省著名演员谢涛担任主角。
两场演出我都看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对这部戏有以下思索,愿与戏迷朋友和方家探讨。
崔巧凤的死谁来承担
崔巧凤最后投河自尽了,这是一部悲剧。
崔巧凤是晋剧《烂柯山下》中的女主角。
《烂柯山下》是由明代无名氏的杂剧《朱买臣休妻》改编而来。故事讲的是,因父母先后亡故,不得不守孝六年而耽搁了婚姻大事的老姑娘崔巧凤崔氏,不满意其嫂给她选的三个提亲的人:有钱的李老板,有肉的张屠户,有房的泥瓦匠,而偏偏看上其嫂请来给她写婚书的以打柴为生的穷秀才朱买臣。不顾家人反对,和朱买臣私奔而结合。成为当时的美谈。而打动崔巧凤芳心的东西却是朱买臣给崔氏一个承诺:他将来考上进士,一定会给崔氏带回来凤冠霞帔。然而,崔氏等了九年,朱买臣连续考了三次,也没有考上一官半职,两人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崔氏灰心了,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一次喝醉之后,要朱买臣休掉她,她说这样的日子一天也不想受了,朱买臣一怒之下,写了休书,离家出走。崔氏没有改嫁,而是经营着她和朱买臣的家园。过了若干年,朱买臣考上进士,当官回来了,崔氏在路上想与朱买臣相认,而朱买臣记着前嫌,没有相认,而且还用“覆水难收”挖苦崔氏,崔氏受了刺激,投河自尽了,当朱买臣回到家中,原本想象的是荒草蛛网、萧条狼籍的家园竟是那样的整洁而富有生气,门外彩带高悬,门内鸡鸭依然成群,院内蔬菜飘香,屋子井井有条,书桌一尘不染。他才后悔自己错怪了崔氏。叫人送钱,叫人去找,但已经迟了,崔氏死了。
崔巧凤的死谁来承担?
崔巧凤负责她的死?朱买臣负责她的死?还是别的什么?
看完戏,观众莫不对崔氏感到惋惜,编剧为什么要设计让她投河自尽呢?一向喜爱“大团圆”结局的看戏人,一时难以接受编剧这样的结局安排,可是情节就是这样安排的,也许崔氏的死更能引起观众们的思索。更能刺激观众们的思维神经,一个大胆泼辣,漂亮能干,温柔体贴,美丽勤劳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陨了,谁之错?
是崔氏本人错吗?
谁叫她九年的辛苦都熬下来了,为什么就不能再等一等,可是如果等了一辈子,朱买臣也没有考了个功名,她又能怎么办呢?谁叫她爱慕虚荣,好吃懒做呢,非要朱买臣给她拿回来凤冠霞帔。最终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可是爱一个人,希望跟他有好日子过有什么错?谁不想吃好的,用好的,把日子过的体面点儿。
是朱买臣对她的死负责任吗?
朱买臣这个人也真够笨的,考了一次又一次,让人等了三年又三年,就是老也考不中,那怕是第九年考上进士,崔氏也不会死。当然也就没有这出戏了。最后在崔氏的刺激下,他离家出走,最后长途跋涉,经历磨难,尝尽难辛,深知民间之苦,非他一人,写出治世文章,中了榜眼。这绝非在家里捧着古书、读着圣贤所能做到。这都得感谢崔氏,可是他衣锦还乡时,在路上竟然对来认自己的前妻百般侮辱,万般讽刺,得了志还不饶人,也不念夫妻一场,搞什么“覆水难收”的小动作,要知一日夫妻百日恩,覆水虽难收,破镜可重圆。就怪朱买臣,要不是他这样羞侮崔氏,她能投河自尽吗?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看戏的人就吵了起来,怨朱买臣的说怨崔氏不对,是朱买臣的错。怨崔氏的说怨朱买臣不对,是崔氏的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然而,他们两个人真的能担当起这个责任吗?
他们担当不起,这不是两个的人的悲剧,这不是两个人性格悲剧,而是一个社会悲剧。
朱买臣和崔巧英都是受害者,都是牺牲品,受科举制度的害,成为封建腐朽制度的牺牲品。一个穷书生给自己心爱的人承诺的是给她“凤冠霞帔”。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爱一个人是爱他能给自己带来“凤冠霞帔”,“凤冠霞帔”背后到底是隐藏着什么玄机和秘密?是封建时代“一人成佛,鸡狗升仙”的生存的游戏规则;是封建时代“夫贵妻荣,夫荣妻贵” 的家庭兴衰的游戏机制。那个范进不是在没有中举之前,穷得丁当响,没有一点社会地位。中举之后,房子、票子什么都有了吗?妻妾也马上会成群的。“凤冠霞帔”只不过是“夫贵”之后“妻荣”的一个象征和表现而已。“夫贵”妻就能荣,“夫荣”妻就能贵。女人、妻子是随着自己的夫君的前程升迁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特征。说白了,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那个朱买臣重了进士,当了官之后,不是开口就要给他的结发妻子十两银子吗?这是施舍,还是补偿。我们不得而知。那个朱买臣重了进士,当了官,不是马上就坐上“宝马”,狗腿子一大帮了吗?什么时代能有如此快速成功的捷径呢?一“中”成名,一“考”万利,一“举”称雄。要有钱就有钱,要有权就有权。中了进士,当了官就有讽刺挖苦结发妻子的资本了,玩什么覆水难收;中了进士,当了官就可以给结发妻子补偿了,开口就是十两银子。中了进士,当了官就马上可以支使许多人给他找他的妻子了。若不是中了举当了官谁操理他。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你不要埋怨崔氏想方设法要自己的夫君考上进士。在那样的时代,只要有条件,谁也想。一个“凤冠霞帔”,就葬送了一个美丽的青春。一个鲜活的生命。毁掉了一个原本虽清贫但是温暖的家庭。当然这样的悲剧在科学、民主、男女平等的当代,很难有机会再重演。因为我们在进步。
总而言之,《烂柯山下》崔氏的悲剧究其实质就是夫妻双方在封建时代“官本位”思想传统的影响下,“真人”成了“非人”,人性被异化。其过程是先因制度和体制残害人,再到人与人相互伤害。于是他们就变成了制度的牺牲品了。他们都值得同情、怜悯。可恨的是这个科举制度,可恨是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我们渴望生活着“真人”的时代。
朱买臣及其妻以外的人
看完晋剧《烂柯山下》,我想起男女主人公朱买臣、崔巧凤夫妻之外的人。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当然也想到了我,似乎在舞台上也能找出自己的影子。也许人们有一种心理:看完戏总要和戏中人比照比照,说,戏中人要是自己应该如何做。
朱买臣和其妻崔氏是幸运的,因为自从一个无名氏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写进杂剧之后,他们便在以后的戏曲舞台上不断的演绎着,不断的被历代的文人雅士谈论着,被乡村人民谈说着,不同时代剧情略有差异。不同时代人物性格各有其特点。就这部新改编的晋剧《烂柯山下》中的朱买臣和其妻是独特的“这一个”,独特在,朱买臣屡考不中,其妻离他而去后,他才考中,有资本挖苦讽刺其妻对他的不信任。独特在,他们两人结婚这么多年没有小孩,若有了小孩,戏就热闹了。因此戏剧的复杂性远没有生活的复杂性,好象两口子就是为了“凤冠霞帔”而活着。这也到有可能。独特在,这部戏重新塑造了崔氏的形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人性化了。对爱大胆执着,美丽善良,勤劳体贴。他们是编剧编出来的“这一个”,独一无二的朱买臣和崔氏。
但是又有多少李买臣,王买臣,孙买臣,刘买臣一辈子也没有考中,其妻也没有跟他们离婚。他们又是怎样的人生呢?这样的人在封建时代是大多数,历代有才华的、没有才华的屡考不中的大有人在。蒲松龄考到七十岁也没有考中,只能在聊斋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悲愤和横溢才华。这样的人太多了,也不知他太太跟他闹了没有。所以朱买臣的事情具有独特性,只是个个案,而不具有普遍性。
假若朱买臣没有考中,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崔氏或终生不嫁,以得到贞节牌坊,或嫁了别人,以期得到后半生的生活条件,你朱买臣考上了,世人就嘲笑崔氏,若没有考上,别人就夸奖崔氏做得对。早应离他而去了。难道崔氏的人生命运由着他的夫君考中或没有考中而变化吗?
故事新编《烂柯山下》到底新在哪儿
晋剧《烂柯山下》改编自明无名氏传奇《烂柯山》。各种剧种均有演出,其剧目为《朱买臣休妻》,讲述了一个典型中国式的伦理悲剧:西汉寒儒朱买臣,年近半百,功名未就,妻崔氏不耐饥寒,逼休改嫁,后来朱买臣中举衣锦荣归,崔氏愧悔,然而覆水难收,破镜不可重圆,最后崔氏疯痴投水自尽。
崔氏嫌贫爱富与朱买臣离异后,闻夫得官又拦其马头请求复婚,朱命将盆水泼地,示意“覆水难收”,崔氏羞悔自尽。此剧讽世的题旨自明。
戏就是戏,与史实不同。《汉书》九集传确曾记述了朱妻嫌贫一节:丈夫卖柴糊口,行且诵书,她相随身后,极力制止,丈夫却越读越带劲。她羞而求去,丈夫笑道: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怒道; “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丈夫终于听凭妻子改嫁。但与戏迥然不同的是后来的事情:当故妻与后夫上坟遇买臣负薪墓间时,却未忘旧情,怜其饥寒而“呼饭食之”,如此离异,就颇有一点‘好来好去”的味道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买臣得官人吴地见故妻、妻夫伺立道旁时,竟然驻车, “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妻子死因不明,推想她出于羞悔,也无可无不可。问题在于买臣这一举动实在有点惊世骇俗;不仅慨然“收妻”,而且惠及妻夫,在衣锦荣归之际能这样不计嫌怨,真是难能可贵。对已无“关系”的故妻,既尽瞻养之义于其生前,又助安葬之力于其死后,如此宽洪大量,比之过去舞台上对崔氏只是“你料不能发迹,今天怎么样?”地气一番,逗一通,不也颇有雅、俗之分吗?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情节与史实特异,但写朱妻的逼休纯属其父激励买臣奋发图进之“计”,在旨趣上也是为“朱买臣收妻”打埋伏,而不同于《烂柯山下》的。
而“朱买臣收妻”的史实,不也能以其独特的“个性”,引人生发别一番的回味吗?
主题的改变,如果说过去是讽刺世态炎凉,晋剧《烂柯山下》把矛头指向了这个社会。有了揭露封建时代社会价值,
崔氏以前的形象有些粗俗。对爱执着,改嫁了他,不想过苦日子,而新编的晋剧《烂柯山下》崔氏的形象有了大的改变,对爱执着,而且富有智慧和手段,激她的夫君休她,从而立志考上进士。没有再改嫁。容易让人们接受她,喜欢她,她就生活中的一个人物,很自然,不作做。让崔氏死,这和过去的本子不一样,过去是幽默剧,是喜剧,现在成了悲剧了,让崔氏死了,这样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也会给观众更多的启发和感染。
晋剧《烂柯山下》如何与当代人的心灵聚焦
也许,戏中有你。也许,戏中有我。从《烂柯山下》的爱情悲剧中,我们能受到哪些启发呢?给我们留下什么思考呢?剧中的那一个情节能和现代人的心灵聚焦呢?晋剧《烂柯山下》能引发人们哪些思索呢?
生活为了什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贫穷与富贵与家庭的关系?
如何真正爱一人,不受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限制,为了凤冠霞帔,她大胆私奔,与一个穷书生结合。
为了一个凤冠霞帔,她一无反顾,执意与穷书生私奔,穷书生虽然相貌堂,一表人才,可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就是为这样美丽的梦想,她甘心情愿,下河捞鱼虾,上山采野菜。吃得苦中苦,只为凤冠霞帔。大胆私奔,无疑具有反封建意义,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只是因为一个凤冠霞帔,就可以不顾一切,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反叛腐朽制度,并不是认识到了腐朽制的不好,动机有时不一定纯正。就像农民起义的人当了王,也许当时他只想能有口饭吃,客观上与腐朽制度做了斗争。
水煮《烂柯山下》
过去社会阶层有士农工商说法,这样的排队就表明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一定含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褒“士”,社会对“士”一阶层是尊敬的,认为他们有文化,有知识。贬其它三类人的。这部戏里:朱买臣是“士”阶层,是文人,是知识分子,李老板是商人代表,张屠户是农民代表, 农民搞副业,养猪,卖猪肉,泥瓦匠是工人代表。
这部戏里有明显的褒“士”贬“商”的传统观念。农工商从行为动作,语言相貌,都很铜臭气,好像都很猥琐,而知识分子就一定铁骨铮铮,温良俭让,仪表堂堂,满腹文章。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一定是这样,书生也有忘恩负义的,也有猥琐不堪的。所以这部戏继承了传统的旧思想,一个优雅,一方粗俗,一方有前途,一方有钱图。一方精神多,书多。一方物质享受多。有房有肉。对比只是为了衬托。但是,别忘了自古负义多书生,从前痴情乃裙钗。
这部戏好像是长男士的威风,灭女子的势气,男权社会演这样的戏还行,现在民主科学,男女平等的社会,好像有点不合时宜。好像在教育女子,千万不要小瞧你家男的,万一你家男的发达了,不给你好脸看。你没法活,只能被扫地出门,自己投河自杀。
既然朱买臣替人家写对联写房契写告子写书信,那么有市场,为什么不去开个书写公司,为什么还要千里跋涉,去挤独木桥。这个人怎么一点市场意识也没有?
老戏新唱,故事新编,到底能走多远?
一位哲人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一切古典戏都是现代戏。都是现代人以现代的观念和感情来唱,是让现代人观看并且思考。
戏曲只所以不能让年青人喜欢,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太陈旧,故事内容太陈旧,故事也太单调,过去是才子佳人,宫内斗争,老百姓都总结好了,戏曲无非是两大类“相公找婆娘,奸臣害忠良”
你演得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关心的事件,他怎么就会关心你呢?
穷还且还要考,这是现在的年青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选取对象有房的她不要,有钱的她不要,有肉的她不要,就是要一个穷且酸的书生,这样的择偶标准是现在女孩难以接受的。
过去女子担负着一个家的经济重担,一个家的人吃喝拉撒,都是女的来负责。女人为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说崔氏上山采野菜,下河捞鱼虾,这有些夸张,过去女的大门不出小门不迈。没有这么现代吧。
如何处理家里夫妻冲突,这个朱买臣也太不会哄老婆了,他也不看是他的美丽娘子喝醉了,才说这些话的。他酸得,还发怒,还离家出走,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为什么?
爱一个人是功利的,爱一个是有条件的,没有无条件的爱。爱他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所要的东西。
爱情不是真空。不要看不起,爱你的人给你提条件,加砝码,这是她看重你,她觉得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
爱情是生活。爱情就是吃喝拉撒,爱情就是生活。
老戏新编,老戏新唱,只要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就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了。
(文于几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