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朝气的“夕阳”——赞晋剧《守护夕阳》
2015-10-3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
欣闻由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创作排演的大型晋剧现代戏《守护夕阳》,2015年10月29日下午,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进行演出,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上唯一的一出由市级文化艺术学校创作排演的剧目参加全国两年一届的戏剧盛会,也是我省唯一的一台正式参加演出的晋剧现代戏。最早观摩该剧是在2014年9月5日的太原市工人文化宫(南宫)剧场,9月9日到10日,我又随同该戏赴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进行了演出。在此期间,《守护夕阳》参加“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的评选,一举获得13个奖项。其中,主演吴爱卿荣获表演大奖,其他演员分别获得表演金、银、铜奖,几位老艺术家荣获最佳配角奖。随着2015年文化部根据中央的有关政策规定,宣布“全国戏剧文化奖”停止评比的决定,《守护夕阳》也成为该项奖励的绝响剧目。一个市级艺术学校排演如此高水平的现代大戏,并且荣获如此多的奖项,在晋剧历史上是少有的。而能够参加中国戏剧节的演出,也再一次的证明《守护夕阳》在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影响和荣膺多项奖励是当之无愧的。
这部戏是一群老演员演出的表现老年人生活的晋剧现代戏,是取材于太原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科主任李丽珠的事迹创作,剧中主要人物张瑛由原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著名旦角演员吴爱卿扮演,另外还有数位市实验团的著名老演员参加演出。这出戏从去年开始上演以来,在山西省城的反响就非常之大。各个新闻媒体曾做了广泛的报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中老年观众前往观看演出。因为这出戏反映的就是老年朋友自己的事情,剧情和剧中人物的表演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许多人物故事几乎就是老年观众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的集中反映。
《守护夕阳》的编剧是商中有(笔名小上)、王小东、商培玺,在创作剧本时,他们没有采用一般戏曲的“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而是通过几个具有典型色彩的老年人的情节故事,共同烘托出主要人物张瑛的形象,这种手法是比较新颖的,也是编剧对自己过去创作手法的突破。全剧除主要人物张瑛外,分别还有刘长发、刘铁山父子,杏花、高教授、黄桂兰一组,另外还有单个的傅书记、张健康、陈大爷、郑奶奶以及护士小赵、王雪等,不同的人物命运、性格,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又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比如刘长发、刘铁山父子一家人的故事,杏花和她婆婆黄桂兰之间的矛盾,黄桂兰与高教授之间的情感寄托等等,就连开头不被人理解的陈大爷也是一个传奇故事。正是这样一群各具特色的不同人物性格,形成了这出凡人小事组成的感人画面。这种剧本结构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天地,每个老艺术家都在自己扮演的人物性格上下了功夫,可以说是让这些艺术家有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让观众也过足了看戏的瘾头。说这出戏反映的是“夕阳”的故事,但是处处充满了“朝气”,一点都不为过。
主要演员吴爱卿同志是山西省晋剧界很有名气的旦角演员,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崭露头角,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数十年来,她曾塑造了无数感人的戏曲人物形象。她的现代戏表演尤其在晋剧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最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实验晋剧院排演《致敬,穿时装的女郎》就引起行内外的极大关注。她有深厚的传统戏功底,无论唱腔、表演、做工都很优秀。这次她扮演的张瑛是在自己已经快六十年龄时的艺术上的再创造,无论从扮相和演唱方面,她都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感情,使这位关心老年人生活的艺术典型在晋剧舞台上放射出不同凡响的光芒。
衷心祝愿晋剧现代戏《守护夕阳》在中国戏剧节的演出成功并获得全国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顾问 王笑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