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艺术的新尝试——晋剧《王家大院》观后
2015-12-07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新编大型晋剧《王家大院》是由马雪艳、贾璐、马肇录编剧,石玉昆导演,晋中市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珍如担纲主演。剧本早在好几年前就看过,当时看的本子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现在立在舞台上,比原剧本有了很大的提高。晋商题材的戏剧作品近年来已经很多了,原剧本也基本是围绕大家已经熟悉的内容展开的王家大院的故事,所以当时并不看好。王家大院做为山西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景点,许多观众也很熟悉,搬到舞台上其实是编导和演员在啃一块硬骨头,因为这类题材的戏从话剧《立秋》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已经很不容易表现了。看了晋中的演出,我才发现,剧本的主题立意已经突破了原来类似题材的模式,把人物放在了如何“治家”方面,不能不说是编导的一个新的创作思路。从目前的演出效果来看,这条路走的还算不错。艺术贵在创新,特别是雷同的题材,如果没有拿出比别人有独到的地方,没有走出新的路子,是很难获得观众和专家认可的。《王家大院》剧组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导演石玉昆可以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艺术大家,在山西也曾经导演过多部剧作,受到各界的好评。不过,我更赞赏石导在这部晋剧里面所下的功夫。尤其是LED大屏在剧中的表现,比前几部戏更加娴熟、更加融洽了。LED大屏是写实的景物,如何同写意的戏曲表演协调是对当代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所面临的极大挑战。现代高科技取代传统的表演手法,是舞台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如何把高科技的东西和传统的艺术融化在一起,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和同样是现代题材、石导同样参与创作的晋剧《红高粱》相比,LED大屏在《王家大院》里运用的更好。好就好在大屏的景物变换和舞台气氛的渲染没有多大的人为“痕迹”了,是在自然、流畅中同剧情揉和到一起了。比如,从外景的田野转到王家的祠堂,完全是戏曲表演的自然转换,却又是在电脑图像的瞬间完成的,不能不说是完全成功的尝试。当然,在景片图像的比例和透视效果上,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特别是舞台侧面的大屏,在图像的选择和比例安排上要有别于背景大屏,这样真实感就更强了。即便如此,也应该给石玉昆导演点一个“赞”。当然,杨德光和李竹静LED视频设计也功不可没,无论是大院内外、山野风光、风雪道路等,都为全剧的舞台气氛渲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中主要人物王崇仁的扮演者王珍如的表演也同样令人佩服,女演员唱须生,一定要“脱离女相”,这是对一个晋剧坤生演员的严格的高标准要求。遗憾的是目前许多女须生做的还不够。珍如的戏看过不少,之所以一出比一出令人叫绝,就在于她的演出基本真正做到这个要求,脱离了女相,很难在舞台上发现她是个女演员。而且珍如的唱腔也更加清脆、厚实、字正腔圆。在这出戏里,她扮演的王崇仁是那种中国古代具有文人气息的官宦和商贾,其个性不是单一的。王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不是单纯的卖豆腐的货郎,而是威震四方的晋商大家。但是在他身上仍旧保留着当初先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同时又有爱国爱民、维护朝纲的道德理念,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历史人物。王珍如恰如其分的把这样一个人物在舞台上演活了。对于一部新创作的晋剧,演员对人物个性的把握尤为重要,珍如的表演几乎是恰到好处,对人物行动线的把握和戏剧动作的理解以及唱腔的展现,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王家大院》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也非常之好,特别是把晋中地方的民间音乐参与其中,丰富了晋剧音乐的表现手段。其中把好几段祁太秧歌的曲调加入进去,令人叫绝。比如由胡万彪扮演的王家族长三太爷的上场,完全就是一出祁太秧歌的表演,骑着小毛驴,行走在三村小路,滑稽、幽默的唱腔,充满了乡土的气息。王家大院的所在地是晋中灵石,把当地的音乐素材运用到全剧的音乐创作中也的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全剧也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比如从第一场胡耀宗通过“卖豆腐”挑开王家老三嗜赌吸毒的事情开始,给观众的印象是胡耀宗将在戏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后面剧情的发展几乎没有胡的什么事情了,这样,这个人物就有些可惜了。其实后面还可以让胡耀宗发挥更多的作用,比如让他在根除老三王崇礼的吸毒、戒毒时候,他在王崇仁的治家精神的感染下,决定为老三戒毒出把力,拿出自家祖传的戒毒秘方送给王家,使王崇礼很快的把毒瘾戒除。到后来“捐院救国”时,大家都反对王崇仁把大院捐出去,以便筹款捐粮,共赴国难。剧中没有说明是把大院抵押给谁家,况且兵荒马乱,谁家也不愿意这个时候盘进房产,是否可以表明是胡家愿意接受抵押,等于是替王家把大院保存下来。这样就可以使胡耀宗这个人物前后统一起来,不需要多大笔墨就把晋商的高尚情操展现给观众。
王崇仁在《王家大院》中的经历不容易,晋中艺术家打造的晋剧《王家大院》同样也不容易。希望我们山西戏剧界共同珍惜这部成长不易的晋剧艺术品,为我省戏剧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首席顾问 王笑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