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拔剑长歌《续范亭》——赞新编革命历史晋剧《续范亭》

2016-01-17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
 

由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的项目、新编革命历史晋剧《续范亭》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创作、反复修改打磨,2016年元月13、14日,终于在青年宫演艺中心正式首演了。《续范亭》剧本编剧孙国强、贺海鹰,主要人物续范亭的扮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等几位主要创作人员,几乎都是我多年的老朋友,过去就经常打交道。其他如作曲田少华和编曲配器任新宁等,也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朋友。导演何红星虽说过去未曾谋面,但是他的许多作品我都看过,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全国知名导演。受太原市的老领导范世康同志的邀请,从这个剧本最早开始讨论研究,我就参与了。几乎剧本的数次构思和修改稿,我都拜读过,也参与过讨论,包括去年立在舞台上的试验演出也都观摩过。从现在舞台上正式演出的效果看,这些主创者们确实下了很大的辛苦,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我省类似题材的舞台剧还有曲润海老领导编剧、全国著名导演大腕李学忠导演、由同样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仲义主演的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已经在去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演出了,同时也获得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广大戏曲观众的一致好评。续范亭原本就是山西忻州人氏,忻州北路梆子剧团演出本地的英雄,显然占有先天的优势。这对地处山西中部地域的晋剧中路梆子而言,的确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整整八十年后,正面反映这位在中国抗战史上的著名人物续范亭,为了抗议当时的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做法,在中山陵以“剖腹明志”的壮举,促成全国抗战形势的确立,特别是“西安事变”的爆发,是摆在主创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同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的情节切入点一开始就是“剖腹明志”不同,晋剧《续范亭》是把中山陵剖腹放在戏的最后,做为戏的高潮来表现的。所以,尽管这两部戏都是反映的续范亭的事迹,却可以说是各有所长的姊妹篇,一个是以剖腹明志之前的情节为主,一个是以剖腹明志后面的情节为主。如果有幸连续观看这两部戏,就可以完整的把续范亭的这一壮举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也对这位中国抗战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有个清晰的认识。

晋剧《续范亭》的正式演出本同前面几稿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改动,就是增加了一场“兄弟激辩”的戏。这场戏加的非常必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续范亭之所以做出中山陵“剖腹明志”的壮举,必然是有原因的,这也是观众所要关心的重点。既然晋剧《续范亭》表现的是剖腹之前的情节,这个“壮举”的原因就是必须要为观众完成的重点。从表面上看,这场戏是张学良劝阻续范亭不要去见蒋介石,觉得委员长既然不想见他,就没有必要勉强,因为这样对谁都不好。实质上,是张学良对国民政府、对国民党的执政理念,特别是对蒋介石还存在幻想。他表面上为蒋介石不见续范亭找出原因、做出辩解,其实也是他内心思想的披露,所以两位兄弟之间才会产生“激辩”。通过“兄弟激辩”,续范亭使张学良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这样迫切见到委员长的原因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胸怀国家大局、关注百姓疾苦的良苦用心。实际上起的作用是告诉观众续范亭后面壮举的思想基础。如果说反映历史是为了警示后人,那么反映历史的艺术作品更是为了留给后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具象,使后人对历史有更加具体的真实感受。舞台上的续范亭可能和生活中的续范亭不会完全一样,和历史记载中的续范亭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就因为如此,舞台上的续范亭才能更被广大观众、甚至是几代以后的后人理解、认识、接受。传统剧目《王佐断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是讲述岳飞抗金兵时的一位把自己的右臂砍断从而打入金兵内部,劝降悍将陆文龙归宋打败金兀术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王佐是和当年抵抗金兵的潞州知府张确“合二为一”的。王佐是为抵抗农民军的攻城杀戮而遭碎尸惨死,张确是因为抵抗金兵入侵而被“裂而杀之”。当年的说书人把他们的事迹用艺术的形式结合到《岳飞传》的故事里后传播开来,以至今人只知道有王佐,而不知有张确,其实他们都是抵抗金兵和强敌的英雄。张学良和续范亭是否真的有这场“兄弟激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民族危难时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是在民国的首都中山陵“剖腹明志”,血谏委员长;一个是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委员长,震惊中外。而这两件大事相隔恰好整整一年,第一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12月26日,第二个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能说这两件大事之间没有关联吗?尽管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我始终认为这两大事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此,用艺术化了的张学良和续范亭会给后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传统剧目中的《王佐断臂》观众要问王佐断臂的起因和决心是什么,《续范亭》中的续范亭,观众也会提出为什么他要到中山陵去做出如此惨烈而又悲壮的举动。真实的历史不会记述他的内心想法,而在艺术作品中的续范亭,我们却可以用艺术的手法,把续范亭的内心展露给观众、展示给后人。这也是晋剧《续范亭》的可贵之处。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艺术就是艺术,无论是为政治服务还是为市场服务,可看性、欣赏性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艺术化了的续范亭会引起观众更为浓厚的兴趣。

好戏离不开好演员,《续范亭》离不开武凌云。这出新编历史剧的成功还在于有“梅花奖”演员武凌云的杰出表演。虽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是做为舞台艺术,最终的体现还是要演员在舞台上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观众,才能完成艺术的最终体现。纵观全剧,几乎每一场都有续范亭的表演唱段。如果没有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底,要想完成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恐怕是不可能的。武凌云出身于梨园世家,父母和妻子都是晋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父亲武忠和母亲闫慧贞都是晋剧界的须生大家,但凡晋剧观众无不知其大名。武忠老师注重表演和唱功,闫慧贞老师同样以唱功为主,他们都是晋剧“丁派”艺术中的佼佼者。而武凌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继承父母的艺术基因的基础上,有他独到的艺术风格。从外形上看,武凌云一米八的个头,立在舞台上“无言自威”,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最适合扮演正面英雄人物。除了扮相占有优势,他的唱腔也不同于一般的晋剧须生,估计这和他开始学戏是碗碗腔有关系。最早,武凌云是太原市碗碗腔剧团的演员,后来才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改行晋剧须生。碗碗腔是曲牌体,晋剧是板腔体,曲牌体具有很多歌曲的艺术因素,和板腔体的梆子戏在发声方法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在许多表演场合,大家经常要求他演唱民歌和通俗歌曲的缘故。武凌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唱腔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续范亭》的演出给了他发挥自己艺术特长的广阔天地。特别是最后高潮的第五场“剖腹明志”那场戏里的核心唱段,真假声的运用和歌唱式的抒情,时而呜吟低沉,时而慷慨激昂,把续范亭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和悲愤心情展现的淋漓至尽。一个辛亥革命的元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国人、震撼当权者,这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与决心啊,是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爱国、爱民的呼唤啊,剧中的续范亭扮演者武凌云就是用这样的艺术表演,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如果说武凌云的保留传统剧《跑城》《古城会》等剧目主要是看他的做工表演的话,革命历史剧《续范亭》就是要看他的唱功了。

新创作的戏不好演,新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更不好演,与相同题材的剧目撞车后的剧目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但是,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有限公司把这个剧目创作完成了,而且完成的非常之好,值得赞扬!

如果续范亭和无数为民族解放牺牲的先烈地下有知,他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我们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壮举,没有忘记他们的精神,有晋剧《续范亭》为证!

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首席顾问 王笑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