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壮歌唤历史 精神永存照未来——观晋剧《续范亭》
2016-01-17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在新剧目的创作排演上,一直以来都秉承了极为可贵的实验精神,尤其是作为戏剧创作重点难点的现代题材,如近年就连续新创并上演有现代晋剧《上马街》、《紫穗槐》、《续范亭》,为晋剧艺术在现代题材剧目的排演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真人真事的《续范亭》一剧更为特殊,续范亭将军是民族英雄,如何将其真实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形象恰当的展现给现代观众,而不失艺术性的表达与感染,是主创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2016年1月13日,受到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的晋剧《续范亭》终于在青年宫演艺中心与广大观众见面,该剧由孙国强、贺海鹰联合编剧、何红星导演,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创排演出,武凌云领衔主演。
该剧以革命家续范亭先生的真实英雄事迹为内容,讴歌了续范亭先生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忧国忧民不计生死的伟大壮举,是对历史怀有敬畏的创作,更是对抗战具有清醒的纪念。在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华大地之时,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企图消灭红军,镇压怀有积极抗日态度的共产党,自相残杀而不顾外患,间接的为侵略者提供了便利,而续范亭将军则是极少数对当下时局、民族存亡、抗日大计心怀清醒认识的国民党元老。不仅如此,续将军身体力行,在自身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力主联共抗日,遭到了当局人士的婉拒、轻蔑甚至是嘲讽,致使其在中山陵剖腹明志以图唤醒国人。续范亭将军的举动使人震惊,为联合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较早时期就具有前瞻性的作出了贡献。
续范亭将军在南京的为国奔波可以说是单枪匹马,寡不敌众,不仅没人帮助,而且还不被理解。所以,该剧描述续范亭的过程中很难有其他角色的人物戏份,但该剧很巧妙的在角色的设定上,试图以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群体展现历史背景、剧情行为与主人公形象,展现出了当时一幅立体的社会局面。如投机钻营、谋私漠公的军官党棍们与大义凌然的续范亭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被续将军正义所感之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对时局关切、对国家焦虑的女记者杜若梅、车夫与报童等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形象,进一步的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侧面烘托;此外,激昂澎湃的学生群众、被镇压的抗日请愿等,反映了老百姓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憎恨与联合抵抗日军的急切,实乃大势所趋;再如,剧中不仅仅描述了续范亭将军的“张杨”朋友圈、见蒋、剖腹等行为,剧作者还把观众带人续将军的家庭之中,续范亭将军抛妻女于西安毅然赴南京,彰显了续将军舍小家而为大家的伟大品格,续将军在南京奔波的同时也心牵妻女,展现了其侠骨柔情的另一形象,最终,续将军在中山陵毅然决然,不计个人与家庭得失以身献国,视死如归……
该剧的主人公续范亭由“梅花奖”得主、中国晋剧艺术网顾问、国家一级演员武凌云扮演,在给人深刻印象的关羽、徐策等诸多正面人物形象之余,其又在现代戏中扮演这一英雄人物,可谓是他在新时期舞台形象的一个新突破。在音乐上,全剧音乐风格悲壮恢弘、给人以听觉的新体验,而武凌云的演唱也与这样的音乐设计相辅相成,配合的恰到好处,他以自身的嗓音优势与唱腔风格,在多处唱段中以情带声、以韵带腔,抒情时婉转,哭泣时震撼,将续范亭这一人物扮演赋有的内在十足。
之前该剧曾也曾试演几场,当时我曾公开的提了三点建议,随后我也曾在微信看到剧作者对存在的问题也十分认同。更为可喜的是,这次观看《续范亭》的正式演出版本,对之前我所述及的三点建议都进行了完善甚至是彻底的优化。较之前试演版本,整个剧情的结构更为清晰紧凑,较之前四小人物频繁与续对话的设计更为精简,但仍未失其意;增加了续范亭见蒋时在国民政府外的情境,较之前只在住所空口表述更有实际感;增设了续范亭与张学良兄弟二人的争执,使续范亭对当前局势由内心的担忧而至外的呼吁之表述更为提前,更为丰富;突出了续范亭下定决心赴中山陵剖腹明志的心理变化,使续范亭的内心活动和壮举行为给予观众更多的共鸣感;此外,还加快了高潮部分剖腹后的剧情节奏,更换了结尾对续范亭生平叙述及谢幕的手段等……上述提及的修改都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该剧仅仅经过了一版的修改就将这些问题解决并达到了不错的效果,非常难得,同时也非常敬佩该剧主创团队与演出院团追求优质佳作的精神和与之付出的不懈辛苦与努力。
《续范亭》给我们讲述的不仅是一个英雄人物、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对中华儿女家国一体、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情怀、伟大精神的传承。这样的精神定会代代相传,我们创演《续范亭》、观看《续范亭》、学习《续范亭》,定会为戏曲界留下一部优秀的剧目作品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会为观众、为社会增添一盏照亮我们朝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璀璨明灯,感染着我们奋勇直前。
祝晋剧《续范亭》再攀新峰!
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 王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