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956年中国剧协在京召开的晋剧座谈会
2016-02-14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佚名中国戏剧家协会于五月三十日举行了晋剧座谈会,欢迎山西省太原市晋剧团一分团旅京公演,并祝贺他们演出的成功。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剧协代理秘书长李超、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总导演孙维世和首都戏剧界人士张季纯、李纶、张真、刘乃崇,晋剧团团长丁果仙、导演白晋山、演员郭凤英、花艳君、刘致和、白翠云、阎成禄等,共数十人出席了座谈会。
丁果仙同志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太原市晋剧团一分团的建团经过和今年一月起正式改为国营剧团的情形。她并谈到了该团工作和晋剧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郭凤英、花艳君同志也发了言。
刘芝明副部长及孙维世、罗合如、张季纯、李纶、李超、刘乃崇等同志都在会上发了言,他们一致对晋剧团在北京的演出表示满意和感谢;认为他们演出的《打金枝》《卖画劈门》《小别母》《屈原》等许多节目很成功或很有创造。大家对这个剧团人数不多,但却有着像丁果仙这样历史很久的优秀演员和郭凤英、花艳君、刘致和、白翠云、阎成禄等 好演员的情况感到十分可贵,认为这个剧团的前途是非常远大的。
大家都热情地谈了自己的意见供晋剧团和晋剧工作同志们参考:
几年来,太原市晋剧团一分团和其他的晋剧团,吸收各兄弟剧种剧目排演了很多新戏,这在丰富上剧目、适应观众要求、交流艺术经验等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过多的偏重在排演新戏,而对传统剧目缺乏不断的加工丰富,对蕴藏丰富的遗产不去发掘、整理、改编,必然会造成丢掉自己传统的严重损失。因此 ,希望晋剧演员和工作干部们一定要努力清理自己的“财产”,争取在有关文化部门、文艺界、老艺人和可能取得帮助的社会力量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开展这一工作。
发扬晋剧艺术的优点,首先要认真研究晋剧本身,各路山西梆子应该在艺术改革发展上多联系,多交换意见,互相帮助学习。在排演新节目时,要根据自己的艺术特点进行创作,在晋剧舞台上演出晋剧 ,应保持晋剧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不要因为演出其他剧种的剧目,就用他们的特点来削弱或代替了自己,吸收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的,但是要创造性地把它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之中。
晋剧的唱腔也有它的特点,过去的许多丰富优美的唱段应该好好保存下来,可以在演出中继续运用发挥,需要改的可多做些研究,然后在实际中逐步地去改,不要轻易的就丢掉了原有唱腔中的东西。山西梆子过去以“唱的多”见长,唱的多是好的,但一场百来句,一场就半小时,这不是好办法,唱多唱少要根据剧情需要来决定,不要无原则的唱的多,也不要因此连该唱的也不唱了,编剧、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可以多商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今后对于男演员的培养应予重视,这是一个晋剧演员人才的全面发展问题,不可忽视。关于下一代培养,政府和文艺界都十分重视,应有晋剧工作同志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文艺界及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一同来担负起这一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