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在陕北
2016-03-13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张书成给毛主席演出受赞扬
任弼时代党中央题词“与时俱进”
习仲勋委托改编晋剧团

晋剧,即山西中路梆子。因兴起于山西晋中地区祁县、太谷而得名,后扩大到汾、平、介、孝,逐步流传外地张家口、内蒙、陕北、从而被称为山西梆子。
据考,晋剧形成于清初,最早是地方秧歌,后吸取晋南蒲剧和陕西的同州梆子。在咸丰、同治以来晋中票号兴旺,商业繁荣,中路梆子组成戏班出台演唱,深受各界人士爱戴,因此发展很快,相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班及著名的艺人如毛毛旦(王云山)说书红(高文二翰)狮子黑(乔国瑞)十三红(张锦荣)三儿生(孟珍卿)后来又出了果子红(丁果仙)等。
陕北的神、府、佳、吴、清等县和晋中地区一河之隔,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驰名的戏班,著名的艺人陕北是无缘见到的。那时,乡下盛行会戏和雨戏,年年春夏从山西过来一些“烂戏班子”为各庙会唱神戏。所谓“烂戏分就是指那些“春夏唱,秋冬散,年年冬季要讨饭”的非正式戏班。但却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因为陕北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交通又闭塞,长久以来就没有形成自己的地方戏。据考,“赛赛”就是陕北唯一的剧种。“赛赛”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以说为主的曲艺舞蹈,但是很快就被晋剧所代替。先到佳、米、绥、吴、清,后到神府,然后流布延安地区各县。
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人占领了山西,晋中各县人士纷纷投奔陕北—这块抗日根据地来了。其中也有不少晋剧名角,如狮子黑,太谷三子、辫子红、元宝黑、十三红、虎头红、明亮则、虎头生、曼庆旦、圈牛旦、金狗旦、小二保旦,还有女角双辫,郭玉兰,肖桂云等,他们很快聚集在临县高九胜和碳口中底(两个戏班主)名下组成了戏班子,这些戏班子内有不少晋剧艺术家,他们的演出不仅满足了庙会演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给陕北人民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后来,虽然高九胜投降了日本,但那些艺术家们在抗日根据地演出,生活中受到了革命的启迪,多数人离开了那个戏班,各奔前程。于是,那些有名的演员很快被佳县大会坪的钞老五,沙坪上的李杰侯,绥德雷家坪的雷礼峰和儿子雷建生,清涧的黄学富等人招去组成了新的戏班。这些戏班的成班人、掌班的和演员还都是山西人,可是班主已经是陕北人了。这段时间是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期间,从此,晋剧就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
除了这些戏班子外还有晋西北来的“七一剧社”,吕梁地区的“秋水剧团”也在这里宣传演出。因此,陕北人民历史以来最欣赏的剧种是山西晋剧“中路梆子”。一九四三年,晋剧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将三个私人戏班子收回警备区,绥德地委习仲勋书记委托绥德“文联”改编为两个晋剧团,名艺人110多名,组成一团二团,从那时起,晋剧在陕北的发展就不仅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了可靠的政治基础。那些演员也随之而参加了革命,开始了他们新的艺术生涯,于是晋剧在映北这块土地上就更加广泛地流布开来。陕北地域)“阔,仅靠一两个剧团,很难满足人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陕北人开始酝酿成立自己的晋剧团了。佳县木头峪村地处黄河之滨,又是一个文化较发达的村子,几个晋剧酷爱分子:曹加尤、曹锦凯、苗守先等在他们村子由俱乐部成立起由陕北人组成的第一个晋剧团。那个晋剧团的成员都已成了本地人,只请了个叫六来则的师傅,教了一冬就出台了。一九四七年,这个剧团有幸给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受到毛主席赞扬,任弼时代表党中央(亚洲部)写下了“与时并进”的题词。以后还有些县(如神木)也成立了晋剧团。
现在,晋剧在陕北已成了影响最大、流布最广、群众最欣赏的一个剧种。在陕北流布的剧目有二百余部,经常演出的有:满床芴、海神庙、麒麟山、淮头关、三牌关、凤仪亭、美人图、富贵图、五子图、八义图、天河配、大报仇、忠报国、南北合、金沙滩、战宛城、回荆洲、回龙阁、长板坡、七星庙、八件衣、九件衣、六月雪、玉虎坠、四进士、二度梅、梅降雪、游西湖、蛟峭帕、春秋配、游龟山、泰山图、日月图、火焰驹、明公断、九江口、双巧配、双玉镯、忠义侠、两马计、乾坤带等。折子戏有斩子、教子、牧羊圈、空城计、断桥、双销山、四哭殿、二进官、盗御马等。
在陕北人民心目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演员有太谷三子、辫子红、十三红、曼庆旦、小二保、虎头生、十七生、明亮子、高保成、元宝黑、二五则、铜锁子、二百五、圈牛旦、金狗旦、奴则生、俊梅、肖桂云、郭玉全、双辫子、牛则、三女子、海八则、秃巴则、死蔫红、赵有福等。建国以来,陕北各县大部分陆续都建立了剧团,其中晋剧主要流布于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部分县,其他县、市都以秦腔为主。
(文章为杂志电子识别,如有文字在读音、相似字等错误,还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