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一堂叙“范亭”——专家研讨新编革命历史晋剧《续范亭》
2016-03-3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张欣然
由中国剧协、太原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新编革命历史晋剧《续范亭》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著名评论家季国平、薛若琳、刘锦云、王安奎、周育德、马也、安志强、赓续华、王馗等专家参加研讨会。
续范亭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续范亭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一路奔走呼号,陈述抗日救国大计,但蒋介石拒不纳谏,他苦闷惆怅、救国无门,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剖腹自戕,要求抗日。毛泽东曾评价他: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新编革命历史剧《续范亭》以续范亭中山陵剖腹明志为核心事件,全剧以决意东行、雾锁金陵、兄弟激辩、报国无门、剖腹明志、震惊朝野为剧情结构,体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了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剧中的英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一个舍生忘死的热血男儿,他对妻子亲人有牵挂,但为了民族大义抛弃儿女情长……所以,这是普通意义上的理想、情感、情操的升华,在深化戏剧主题的同时也冲击着观众的心灵,由此产生强烈的共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说:“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5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背景下,新编革命历史剧《续范亭》通过表现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来感动中国当下年轻人,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中国剧协顾问、中国戏曲学会执行顾问薛若琳概括了晋剧《续范亭》的三大看点:兄弟激辩、四丑跳梁、剖腹明志。他认为全戏通过这三点找到了矛盾、建立了冲突,进而推进了矛盾,将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向剖腹的过程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让观众不自觉地与剧中人物一起周旋在历史的漩涡中。剧作家刘锦云对剧本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在充分展示真实历史情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挖掘了人物的心理以及人物关系背后隐藏的复杂的政治关系,对一个历史题材的剧作来说,这部剧的创作是非常用心的。
与会专家表示,续范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血性的爱国将军,把这样的历史人物搬上戏剧舞台,立足现实表现英雄人物,这种艺术的创作手法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但是,英雄也有儿女情长,在着重写“英雄气”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中国戏剧杂志社的主编赓续华说:“柔情的东西要有一点,对自己的孩子、妻子的牵挂要多表现一些。现在这部戏的整体感觉太紧绷了,要张弛结合。”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裴福林认为:“有些场景的描写要更细致些,比如夫妻道别的场景设定在大街上,这样处理太简单太仓促,夫妻之间的情感要刻画得深刻些,人物形象才会更加饱满。”评论家赵建新认为,《续范亭》要解决宏大叙事和微观切入问题、主流叙事和人性书写问题。
续范亭是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中有许多像续范亭一样为了民族和国家舍生取义的英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在谈到《续范亭》中少帅出场的那场戏时说:“少帅那场戏非常有看头,观众熟知少帅,这场戏写出了这个大人物的复杂性。这场戏通过他们兄弟二人的激辩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都写进去了,具有总领的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奎说:“续范亭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他走过的历史过程正好代表了中国那段历史转变。这部戏通过这个人物把当时的历史背景表现出来,很详细地诠释了这段历史。”《续范亭》中着重塑造了四个反面角色,这“四丑”象征着维护国民党反动势力。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对这四个漫画式、符号式的人物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导演用这种类似于漫画的方式体现了南京城里的政治文化环境:“四丑”不断嘲讽挖苦续范亭,象征着当时的政治环境对续范亭非常不利,但续范亭就是要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续范亭》吸纳了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而且敢于创新。演员唱、念、做、打俱佳,把人物的气韵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所长王馗说:“武凌云扮演的续范亭,真正把晋剧的美以及人物的阳刚气质展现出来了。”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认为,该剧在调动舞台综合艺术手段的同时也较好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