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太白醉写》表演探索
2016-12-1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闫飞瑜
一、该剧现状:
此剧为山西梆子的传统剧目,也是丁果仙大师的代表作。多年以来,却很少有剧团上演该剧。据了解,受丁大师真传该戏的弟子只有一位:现在阳泉市晋剧院,是70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荆玉玺前辈。为了使该剧目得以传承,邀请荆老师和我院的老教师杨效璋共同排导,杨老师也曾受过丁大师指导,且多年不断研究丁派唱腔,独有见解。为使《太白醉写》得到当今观众喜爱,笔者又融入川剧的精华和昆曲的优点,反复推敲、构思,终于使该剧又能呈现于晋剧舞台之上,也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增添了一出即传统又创新的教学剧目!
二、 故事梗概:
唐玄宗时,渤海国(或称黑蛮国)差人送来番文表章,番使扬言:贵国如有能臣认识此表,便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如无能臣认读,即要兴兵伐唐。大殿之上,无人识得此表。杨贵妃推荐李白试之。李白醉中上殿,领了旨意。然后故意叫杨国忠、高力士殷勤侍侯。李白大显才能,当着番使将番文读罢,并用番文回书。番使叩头谢罪而去!
《太白醉写》一剧源于明代剧作家屠隆的传奇《彩毫记》第13出《脱靴捧砚》有所记载,经与《警世通言·李白醉写吓蛮书》的故事情节融合而成。
三、风格特色:
《太白醉写》是须生唱做并俱的重头戏,唱腔流派以丁派特色为主,吐字真切,行腔委婉流畅。根据人物需要,唱腔融入了晋剧的“三倒腔”、“二音”“瞭子”等有代表性的行腔。“二音”在晋剧须生行当一般不唱,本人以特定人物以及此刻情感为依托,大胆尝试。做工方面,融入小生行当部分身段,既要动作规范,还要把握好李白酒醉程度的潇洒、豪放做派。另外,为了丰富该剧,动作吸收了川剧《太白醉写》的表演精髓,采用了李白上场利用扇子表演,挥动水袖的醉步,从高凳跳往桌子之上等身段技巧,属别具一格。有了个性,不仅使人物更加丰满,而且使学生达到了以戏带功的学习目的。还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唱戏要唱情,演戏即演人,任何一位优秀演员,最重视每个剧目中所创造的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感。戏曲的唱腔,既要遵循剧种的特点规律,又要以人物情感为依托,做到声情并茂。戏曲的表演动作,既要一招一式去展示它的韵味和美,还要把剧中人物情感通过形体艺术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人物分析:
李白生于唐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故乡四川。李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且剑术过人。他二十五岁离开蜀地,开始了漫游生活,从此再没有回到家乡。但凡提到蜀地,都有一种浓烈的故乡情怀,他四处游历,结交官员名流,时而上书自荐,时而增诗抒怀,时而面见陈情,通过种种努力来展示自己的才情和政治抱负,但都没见效。
天宝元年(742),玄宗皇帝下诏,命李白入京。李白时年四十二岁,初闻征诏,喜出望外。正如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所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朝中任职的名士贺知章,称李白的诗“可以泣鬼神”;呼之为“谪仙人”,李白声名更是大振。玄宗对他颇欣赏,命待诏翰林。此时的李白颇以为荣,努力把握施展才能的大好机会。
五、场次分析:
要想更好地表现人物,有必要对全剧的结构做深入的分析,以把握戏剧节奏,恰如其分的刻画人物。第一场,金銮宝殿。唐王在宫娥彩女、太监卫士簇拥之下上场,念:天下太平干戈休,龙心喜悦少忧愁。本想无事即刻退朝。突然有渤海国来使前来下表,表章所用番文,满朝文武无一人可解,唐王忧愁。此刻,杨贵妃举荐李白试解番表,准奏。并赐紫袍乌纱去请李白。该场以对白为主。要求:咬字清晰、辙韵鲜明、音调准确、以情带声。演员把每个字、每个人物交代清楚,才达到剧目的开场,便展开了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目的。
第二场,沉香亭至金殿路途中。李白头戴乌沙、身着紫袍、略带醉意,在高力士的带领下,急忙赶往金殿。途中感慨万千、心潮起伏,已久盼望之日,终于成为现实。该场有扇子功、坐墩,大段唱腔。要求第一,做到唱腔以丁派为主,融入晋剧“十三咳”花腔,通过抑、扬、顿、挫,以情带声,达到声腔形象化。第二,不拘泥一般台步及动作,扇子功规范优美,身段洒脱、舒展。塑造出大诗人李白,雄心在意志坚勇往直前,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状态。
第三场,金殿。金殿之上,万岁讲明事由,李白以国事为重,解番书,献良策。但杨国忠高力士不由自主捉弄李白。于是,在写回文之时,李白喝足御酒,借题发挥,叫杨为他摇扇,高为他抬腿。晋剧唱腔的“二音”“嘹子”等等特色唱腔和独到动作。可谓是;唱腔时而高亢明亮,时而委婉俏皮,表演动作刚柔相济、潇洒风趣,使得人物个性鲜明,突出。真正体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仙风范。“李白醉写吓蛮书”的美好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该场是《太白醉写》核心场次,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俱全。要求唱念情真意切,做功细腻个性,刻画出李白自信飘逸的伟大诗人气质。
六、唱腔探索 :
核心唱段是全剧的精华之所在,要想出彩、出戏,必须在核心唱段上下功夫。李白唱“唐王爷有了诏宣我上殿”,该唱段共有22句唱词, 由“介板”起唱,接下来以平板、夹板、二性,最后转入流水结束。本唱段吸收与继承了“丁派”唱腔的精髓,经不断加工和诸位专家宝贵建议润色而成。它不如《打金枝》、《空城计》、《卖画劈门》等“丁派”唱腔为大家所详熟,因此增加了演唱上的难度。笔者参加首届中国戏曲红梅演唱大赛时,专家认为这段唱腔在整体上有点平淡,而且这段唱腔比较短,按参赛规定时间尚且不够,也难以发挥出演员的演唱水平。为此,想方设法对这段唱腔进行了新的调整。
通过思考分析,认为本段唱腔之所以显得平淡,主要原因是整板唱腔没有起伏,缺少起扬的板式。比如,本段中的平板“人称我青莲士云游谪仙”之后应该再加几句唱腔,用“十三咳”板式演唱,更可展示与渲染李白此景此情的内心感受。于是请戏曲评论家郭士星根据剧情,在此处加了6句唱词:“书剑常相伴,寄情山水间,闻鸡舞长剑,斗酒诗百篇,满腹才学难施展岂能心甘,雄心在意志坚我勇往直前”。通过验证,效果不错。不仅能进一步体现出李白“爱国忧民,心怀大志”的情怀,而且从唱腔结构上也增添了一些跳跃性的色彩,既能够表现剧种个性以及演员唱功,还能把本段唱腔的激情推向高潮,给剧情发展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原先唱段结尾比较平淡,很短的流板,似乎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笔者把唱腔结尾做了这样的艺术处理:结尾唱成“嘹子”,但不用以往那种平铺直叙的唱法,而是从弱到强,逐渐变化,要求绝不能唱得声嘶力竭,要唱的既有科学发声方法,又有声腔艺术美感,同时,音色浑厚圆润,要唱出李白盼望面见皇上已久,以及想为国效力的急切情感。
现在这段八分钟的唱段,每句唱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都以人物的感情思绪为标准,层层递进,富有一定的感染力,使人物表演也更加自如。可以说已成为一段推陈出新的精彩唱段。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斌》中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只有自然流畅,坦露自如,才是塑造人物的最高境界。笔者时刻没有忘记,《太白醉写》是诗人李白在唱,而不是在表现自己!既要体验诗人李白的心境与感情,又要运用唱腔与表演准确地表现诗仙李白潇洒豪迈的情感;既要克服女须生表现男性阳刚之气的不足,还要在眉宇间透出文人学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才可能从内到外完成对李白形象的完美塑造。
七、 表演探索:
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定要经过多次反复和精加工,同样,在创作这一人物表演的过程中,为塑造出生动感人的李白形象,笔者博采众长,广泛征求众多老师及学友的意见,经过大家的帮助和指教,反反复复,多次推倒从来。比如,李白上场的动作就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李白是背身上至九龙口,勒马鞭亮相,动作很漂亮,但大家觉得勒马鞭有点影响李白此时极度高兴的心情;后来就改为打马亮相,目视斜上方,动作舒展了,又觉得眼睛稍高了些,而且也不适合起唱;又阅读李白有关资料、揣摩构思设计,最后决定了现在的这种上场形式:背身展开扇子上场、转身托扇、搂须亮相,目视观众,这样就把人物精神抖擞、英姿焕发的气质表现出来。再如:李白喝完酒以后的台步形体,修改了多次,为了进一步体现李白酒醉后的神态,听取了多方的意见,最终认为李白喝酒也不同于凡人,他是酒仙,有酒量,并不是酒鬼。何况,从资料中查到,这个时候的李白还没喝了很多酒,所以不能采用东倒西歪的醉态动作,表演要做到醉得潇洒,身段要富有美感,这才是诗人李白的艺术形象。
八、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12月8日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选手在河南郑州进行了第一场决赛。全国的评委专家共有31位观看了演出,给予高度评价。12月9日《郑州日报》刊登了《太白醉写》现场比赛的剧照。演出结束后,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进行了现场采访。比赛的结果是,评委会全票通过,山西片第一。荣获了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比赛的最高奖“红梅大奖”。2016年12月7日晚在太原市南文化宫上演,得到行家和现场观众一致认可。自感欣慰,当然,不能忘记上级领导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众多专家老师的帮助,以及家人的鼎力相助和关爱。
九、结语
经过这次《太白醉写》的排演,不禁联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而且将会继续更加细致地挖掘该剧独到之处,依然以千淘万漉的精神去探索晋剧表演的精粹,并以此精神去培养晋剧表演艺术的接班人。
作者系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