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晋商魂——评晋剧《日昇昌票号》
2017-02-28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2017年2月22日晚,观看了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由山西省晋剧院创作演出的晋剧《日昇昌票号》。该剧集结了本土优秀主创力量,由王辉、马肇录、梁培卿编剧,杨学军导演,岳永明担任作曲、唱腔设计,任新宁担当配器、指挥,在舞美、服装、灯光等设计创作上邀请了国内的知名主创力量。该剧以晋商巨贾日升昌票号的本土题材,实现了与晋剧剧种特色与个性的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无论从情节还是艺术呈现,都是独具山西特色,具有艺术水准的。
该剧主要通过染料坊转型票号、高盛魁另立门户、日昇昌承办皇差这三件事的故事情节,实现了对晋商精神比较全面的诠释。西裕成转票号体现了晋商的创新与智慧,细小无色宝银与普通银子的差价体现了晋商见利而思义、以义当先的经营理念,对手拿破损银票老大娘的仍然兑换体现了晋商的人文关怀,对军国所急的敢为担当体现了晋商的家国情怀,对商户信守承诺、无条件汇兑的行为体现了晋商以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雷履泰对高盛魁的包容大度体现了晋商尚中贵和的处世原则。其实,晋商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整套完备的商业伦理,其中主要是蕴含了丰厚的儒家思想。回望历史,关注当下,弘扬晋商精神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太原晋商博物馆考察所说,晋商精神是山西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富矿。
几位演员的演唱是该剧很大的亮点,尤其是主人公雷履泰的扮演者孙红丽的精彩演唱。丁果仙大师留有一句话“吐字如珠、爆字如豆”让我印象很深刻,用来形容行腔字头字眼在演唱或者念白时,缓时吐出的字要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清楚明朗,急时咬字要像炒爆了的豆子一样,有着乒乓的力度。红丽老师的唱腔,在敦厚中见激越,在委婉中显直率,力度、气度、激情都很饱满。如果能够在全剧激情演唱的基础上,注重一些轻重缓急,阴阳明暗的处理,在部分唱段上把情绪情感再略为收敛一些可能就更好了。
作为全剧主要以日昇昌票号为故事来讲,雷履泰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他在剧情中的任务了,但是新剧目里一个人物的塑造是否能够深入人心,关键还是要看他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雷履泰这个角色可能塑造的还不够个性、不够独特,比较脸谱化。
二掌柜高盛魁也有比较脸谱化的因素,现在高盛魁的形象可能有点反面了,高盛魁怎么能够这么快和雷履泰产生这么大的矛盾,可能铺垫也不太够。最好能把雷履泰和高盛魁处理成有着不同经营原则的两个人,塑造成“和而不同”的关系,而别把高盛魁塑造成一个晋商的反面商人。其实剧中已经有所体现了,高盛魁曾有唱词里唱到“在商言商”的经营理念,俗话说“商场如战场”,这是与雷履泰的“在商言诚信仁义”的经营原则不同的,但可能这个经营原则没有给这个人物一个比较彻底的贯穿。
一个剧目是否能够流传久远,与其的艺术性有关,也很赖以这个剧目的唱段普及程度,全剧中有很多的唱段,希望这些唱段能够加强推广,当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把这些唱段再做一些为了可以更好流传的工作,也便这个剧目更好的传播。
演出时间太长是这出戏目前最直观的问题,有的观众提出,孙红丽唱的太多了。其实,这个戏之所以演这么长时间,根源可能还要从创作上找问题。该剧选取了三个故事或者说选取几个故事来写日昇昌票号,是这个题材的必然选择,因为像日昇昌票号这种宏大的主题是很难通过一个单一故事展开的,目前可以说这三个故事把日昇昌票号讲述的不错。但这就会存在一个必然的问题,情节很充实,剧本很饱满,同时又很碎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剧本的饱满对舞台的二度创作并不是坏事,一个饱满的剧本就会为舞台空间的呈现提供一个十分充实的基础,避免了很多“戏不够、需要舞来凑”的问题,那么二度创作对饱满的剧本来说究竟是受其益还是受其累,还要根据导演手法的运用和总揽全剧的艺术理念来看。我认为,该剧剧本所承载的故事情节已经给全剧垫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从它冗杂的故事性就决定了无法以一个一般的舞台呈现手法来对这个剧本进行流水化的呈现,我认为这也是该剧舞台呈现有所不足的,也就是该剧演出时间导致目前两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原因,一是二度创作对剧目发展总体节奏把握的弱化,二是对剧本的饱满度没有下狠手裁剪,三是该剧创作上需要“化繁为简,化简为繁”的问题。
下面我就主要对我认为该剧应该“化繁为简、化简为繁”的问题谈一点想法。如何做好该剧的“化繁为简、化简为繁”,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戏的核心在哪。戏的核心是戏剧性,我们现在这出戏把日昇昌票号展示的很好,但有一点偏向宣传品,有一点纪录片的感觉,从艺术性上讲全剧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和悬念虽然存在,但仍然太浅,不突出。我认为该剧中的三个故事片段有三个戏核所在,第一个就是燃料坊转票号,这个是全剧的散发点,这个核心我认为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但是全剧第一场结束就已经进行了四十分钟,而第一场也仅仅讲述了雷履泰有了燃料坊转票号的想法,去向东家汇报的第二场还没开始,等第二场结束就已经快一个小时了,所以在这个散发点上可能占用的时间太长了,需要“化繁为简”。全剧的后半部分也有“化繁为简”的空间。
全剧的第二、第三个故事也都分别有各自的核心,我认为这两个核心就是该剧戏剧性的关键所在,第二个核心就是雷履泰和高盛魁因矛盾而产生的冲突部分,其实这个冲突更多的不是仇恨的冲突,而是不同经营原则产生的争执性的冲突,但现在可能有点正反面化了,另外这个冲突可能深度还不太够,戏剧性的冲突爆发所引发的两个人物不同理念的争执和可以给予观众深度的思考,显得还是弱,更多的是两个人的争吵了。第三个核心是雷履泰在筹措皇银面对银根紧缺的悬念设置,雷履泰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决目前的困局,是观众所期待的,这个悬念也有很多可以塑造雷履泰机智、方法等方面的空间,但这个悬念刚刚抛出,就被顾客乡亲、东家李夫人的急时救济而打消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戏的核心太简单,戏剧性的深度比较欠缺,这个戏怎么才能更精彩,可能要从这两个冲突和悬念的核心上多下功夫,所以就存在着这两个核心要“化简为繁”的问题。当然,“化简为繁”一定要在前者全剧演出时长“化繁为简”的基础上再进行,要不然该剧的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全剧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化繁为简”的问题,“化繁为简”我认为也要围绕好这两个具有戏剧性的戏的核心来处理,把没有戏剧性的冗杂情节简化,其实该剧的“简”与“繁”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把这两个极具戏剧性的核心塑造的很精彩、很突出、很有深度、很有艺术性的时候,目前其他的戏也就会显得很较为繁琐了。
锡大人在对山西商人言说了筹措皇银其中的奥妙和商机,包括雷履泰也在唱腔中有对筹措皇银是“通天机缘”的演唱,那么这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究竟是什么?后边可能还需要再交代的明确点。后边虽然锡大人说到了,皇上奖赏的五品顶戴雷履泰不要,而是要了御赐金匾四个大字。其实雷履泰对筹措皇银差事的担当一方面是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对机会的洞察和把握,但现在来看,这个所谓的机会可能就有一点点“投机”“潜规则”的色彩,希望能把这点可能存在的不好的色彩再多往正的纠正、交代一下。
我对该剧的音乐特别欣赏。清代戏曲家李渔《闲情偶寄》中有言,“情事新奇百出,文章变化无穷,总不出谱内堪成之定格”,中国戏曲历来就有“生戏熟曲”的观赏习惯,当前很多晋剧剧目的音乐创作,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存在着为标新立异而忽视传统的问题,出现了不讲板式、不讲板眼的创腔问题,该剧的音乐唱腔设计可以说凸显出了对传统本体的尊重,同时也见有发展,配器也与剧情情境和人物塑造十分贴合,凸显了晋商恢弘的历史气氛,为人物的塑造和晋商精神的听觉形象都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在此也对该剧个别的唱腔设计谈一些看法,比如雷履泰与高盛魁冲突争执时,高盛魁有一段唱腔很明显的套用了晋剧《龙江颂》的唱腔旋律,《龙江颂》的这段唱腔可以说对于晋剧的观众是太熟悉、太深入人心了,旋律色彩有着很突出的英雄气概,同时雷履泰与高盛魁的对唱,明显压不过高盛魁这段唱的听觉气场,由此给高盛魁这个人物用这个旋律可能不太吻合。
该剧目前的服装较糟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从直观上看服装的质感太差。第二是从目前的色系、图案搭配来看,对于人物塑造体现出一种只“土”不“豪”的即视感,几个主要人物的穿着都比较俗套,缺乏人物文化涵养的体现。第三个方面是没有设计感,没有对清代服装进行适合戏曲表演的设计,仍然沿用了影视剧的服装风格,剧中看雷履泰有几个抖水袖的动作,但服装就完全没有给予这种表演的可借助条件,观众看着也很尴尬,其实现在很多清朝戏已经把清朝服装在向符合戏曲表演需求的方向进行设计了。
总之,晋剧《日昇昌票号》是一部基础非常好的戏,体现了山西省晋剧院作为省级院团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引领,相信在该剧不断的打磨修改下,能够早日成为一部晋剧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