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唱松溪儿女心声 颂脱贫攻坚伟业——写在现代晋剧《第一书记日记》巡演之际

2017-11-16 发表|来源:晋中新闻网|作者:郭春林

在昔阳县宏运晋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由昔阳县委组织部和宣传部、扶贫开发中心主创的大型现代晋剧《第一书记日记》演出达到了预期效果,为推动昔阳县脱贫攻坚摘帽作出了贡献。作为一名晋剧爱好者、《第一书记日记》的策划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每看一次,我都在仔细思考这出戏的社会效果、理念和特点。

演员的激情感染着观众

都说昔阳近40年没有一出像样的现代戏,现在的演出时间都排得满满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团,他们发自内心感谢县委、县政府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演职人员的激情,引起了观众和基层干部的强烈反响,每次结束后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认为剧中的第一书记刘向英就是他们心中的好干部、好姑娘。 有的还会说剧中某个角色就是她们村的某某。恰好今年后半年村“两委”换届,面对剧中村委主任的胡作非为,好多村民都说,千万不能选这样的人当干部。至于说第一书记刘向英的原型是谁,我想她就是我们昔阳县151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化身。

有很多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看了戏,主动和剧组人员交流体会,认为这是一部对基层干部教育的好教材,是形象化的党建教科书,特别是面对昔阳今年要脱贫攻坚摘帽,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感到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太及时、太重要了。 《第一书记日记》塑造了一个一心为民、刚正不阿、敢于担当的年轻女干部形象,反映了群众想富、盼富的强烈心声,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特点,较好地实现了戏曲教育、认识和娱乐功能的有机统一。 《第一书记日记》的演出实践告诉我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艺术必须服务于人民,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讲得太好啦。现在一些剧团演出的剧目观众不欢迎,关键是他们演的剧情脱离生活,远离观众。

党建引领下的太行文化特质

今年6月首演后,我们及时开了五次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基本是推倒重来。在修改过程中,大家有争议、有讨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唐立浩,县委书记王根元和县长许利伟以及宣传、扶贫部门的领导同志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给大家很大的鼓舞。期间我们还带领主创人员先后六次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家中体验生活,每天修改剧本到凌晨两三点,其中甘苦一言难尽。

该剧突出太行文化的特质。比如,人们勤劳简朴,热情善良,家里院外干净整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都在剧中有形象化的体现。 剧中主角刘向英一出场的一大段唱腔更是体现了太行儿女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勇气——撑起这一片片天,挑起这一道道梁,刘向英定要用青春理想去建设这美丽山乡……这样的年轻干部和生机勃勃的气概是多么让人感到干事创业的自豪啊!

突出晋剧的特色。晋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还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前辈艺人积累了好多经得住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东西,特别是晋剧曲牌,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全方位地展现。戏曲艺术的规律告诉我们,一出好戏,一定要“有戏”,也就是要有具体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展开。而且这个矛盾冲突既是生活中有的,但必须又是艺术化的,让观众感到新鲜,还不走样,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我们很好把握了这个度。

突出地域特点,在突出晋剧音乐的基础上,《第一书记日记》还巧妙地采用了史掌元的《唱的幸福落满坡》音乐,作为反映山乡巨变和主角刘向英内心世界的重要补充,为全剧添彩不少,开篇乐曲声一响,让人一听就是昔阳的,个性就是特色。

突出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艺术追求。《第一书记日记》的演出单位是昔阳宏运晋剧团,考虑到存在的实际困难,重点把立足点和定位放在内涵上下功夫,力求以最小的投资换最好的演出效果去争取最多的观众,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要办庄户人的剧团,演老百姓喜欢和能看懂、看得起的戏。

突出党建引领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剧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三英村是因埋有三位抗日烈士而得名的。年轻的第一书记刘向英来到三英村不忘初心,带领群众抓党建、搞产业、促脱贫,处处体现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这就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有了主心骨,并且明白了只有党的坚强领导,才能走上富裕道路的道理,从而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突出日记的线索效果。我们知道,日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全面细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一书记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来表现第一书记形象,应当说还是新颖的。剧中开始刘向英出场拿日记,到遇到矛盾记日记,最后把日记又给了新来的村官,线索很明了。

(作者为昔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