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评剧名家收了晋剧徒弟

2017-12-13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孙轶琼
冯玉萍为她的晋剧徒弟刘红霞化妆。

梨园,非常重视门派之分,每个派别之间,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而且绝对不会传给外人。这,似乎是从祖上开始就传下来的规矩。不过日前,山西省晋剧院移植了评剧《孝庄长歌》,当著名评剧戏曲表演艺术家、三度梅获得者冯玉萍来到剧团时,人们才知道,她早在一年前,就收了山西省晋剧院的青年戏曲演员刘红霞为徒弟。评剧名家收了晋剧徒弟,这种“跨界收徒”,打破了剧种之间的屏障,打破了所谓的门第之分,成为一段戏曲界的佳话。

1 跨界拜师 白燕升当“媒人”

刘红霞拜冯玉萍为师,这份缘分要从去年的《走进大戏台》开始说起。当时,刘红霞要演一出皇后戏,有人提到了冯玉萍。

冯玉萍,评剧皇后,尤其是她塑造的孝庄皇后,更是享誉国内外,当时就有人提议,“如果能找到冯玉萍去学习,那肯定好”。于是,刘红霞就和自己的老师,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副教授詹俊芬商量,而一辈子为晋剧事业培养人才的詹俊芬听到后也表示赞同,认为戏曲演员就要打破门第之分,找适合自己的,比自己本事高的人去拜师。起初,刘红霞只是想着能够找到冯玉萍去学习,哪怕是能得到名师的指点也可以,于是就找到了在《走进大戏台》栏目中担任主持人的白燕升。同样,白燕升爱才,他二话不说,就当起了“媒人”,把冯玉萍的电话告诉了刘红霞。

“冯老师是真正的大家,当我把想学艺的想法告诉冯老师时,她二话没说,就对我表示欢迎。”起初,刘红霞是有担心的,怕评剧老师不愿意收晋剧的学员为徒弟,可冯玉萍却很开明,不仅愿意指点刘红霞,还愿意收她这个晋剧徒弟。

2016年11月,詹俊芬带着刘红霞到了沈阳,在拜师仪式上,冯玉萍正式收了唱晋剧的刘红霞为徒弟,使其成为晋剧界跨界拜师的代表人物。刘红霞有一张珍贵的照片:在她的身旁,是自己晋剧的启蒙老师詹俊芬,另一侧则是新拜的师傅冯玉萍,洋溢在三个人脸上的笑容,也具有别样的意义,那是戏曲艺术的星星之火。

2 戏曲艺术 应该博众家所长

提到跨界,很多人都会有顾虑。评剧老师怎么教晋剧徒弟?至少声腔上是一种空白吧?曲种不同,这徒弟能学到什么?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虽然说声腔不同、曲种不同,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评剧是讲普通话的,我们晋剧是说山西话,或许这方面老师没办法教我,但是在唱词的吐字发音上,在台词的呈现上,能给我很多指导。比如说这句话的语气,以及快慢节奏、重点音的发音等。”刘红霞坦言,跟冯玉萍学习,受益匪浅。“在拿到念白时,冯老师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抠发音,也会帮我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她多年来塑造孝庄这个角色的心得,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

如刘红霞所言,在戏曲艺术方面,冯玉萍会把自己的全部经验传授给徒弟们,这些包括对戏曲人物的塑造、身形的体现、舞台的把控等等,而这些经验之谈,则是成就一个好演员的必然要素,是最难得可贵的。曾经,记者在采访冯玉萍时,她也专门提到了“跨界拜师”这件事,因为在她从艺的道路中,也是第一次实现了跨地区、跨剧种收徒,所以在她看来,这是中国戏曲跟上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势,“戏曲艺术就要博众家所长。就像我在听晋剧一样,高亢的唱腔,激昂的表演,会让戏曲更加充满感召力,这也是我要学习的。”

3 “跨界”,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提起戏曲艺术,都知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可是,在中国戏曲传承的道路中,戏曲人却走得艰难,一边是后继无人,一边是观众老龄化,都说戏曲要传承,可是没有创新,怎么吸引年轻观众?

如此说来,“跨界”则是一种传承的方式。毕竟,戏曲人打破了门派、流域、地域的“屏障”,勇敢地突破所谓的规矩,去跟上时代发展,实现多元、融合和创新,这样才能使得戏曲艺术充满了活力。曾采访过一位歌唱演员,她是学美声的,可是学到一定的程度时,有人建议她去找个唱民歌的师傅学习一下,问及原因,原来是那位歌唱演员的音域有些放不开,如果有了民歌的积淀在里面,更有助于声腔的打开。于是,那位歌唱演员又去找民歌老师学习,最后其音色兼具美声的浑厚和民歌的高亢,成为了歌唱界的一股清流。我们也不妨大胆地设想一下,在晋剧的舞台上,声声梆子腔萦绕,演员们在昔日略豪放的演绎中流露出一丝丝评剧的温婉与柔情,是不是很有新意?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以某一个剧种来取代另一个,提倡的只是用共通的艺术来包装、融合,来让剧种创新。

何谓传承?传,就是沿袭下去,而承,不仅仅是要接得住,更重要的是要以更加光辉的形象、更耀眼的地位站在世人面前。梨园跨界,博采众长,就是传承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