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坚守真爱 青春火红

2017-12-20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武凌翔

新编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作为革命文化剧目,喜爱晋剧观众的欣赏热情,呈现出踊跃观剧的盛况

新编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以下简称《高》剧)作为革命文化剧目,即使票务紧张,但还是阻挡不了喜爱晋剧观众的欣赏热情。这样的盛况我以为是给那些“地方戏必将消亡”的悲观论调者一个坚定而自信的答案。即使真有那么一天,也许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消亡,但我相信,它一定不会消亡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再是市场不景气,再是戏曲维艰,也还是有我们这些人一直在真爱的路上坚守着、行进着、努力着!

戏曲是综合艺术。曾记得编剧班学习,刘锦云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文学作者野生野长,比较宽松;戏剧作者可以说生态不好,是上了传送带。

我作为编剧,深有体会。在剧本成稿后,后续的所有创作,都决定着一个戏的最终走向。但我要说,《高》剧太幸运,因为这个传送带上的每一环节,都在提升她、推进她,使她成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一个”她。我想说,她是成功的!

以我们国家目前要打造的发展升级版,是要在精神文明层面提高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建设与调节人们心理的能力,宣传各时期、各领域的最美典型,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唱响中国梦,引导人们将个体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之中。所以说,编剧视角独到,与时俱进,这个题材选对了!

雷守正导演大名早已耳闻,他的戏也看过几部,但这次感触更深。主演凌云和春梅几次说起,雷导是真正的大导演,说真希望多有几次与这样导演的精诚合作。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在这部戏的排练中,自己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

戏的开场与结尾,导演处理均新颖独特。火红的青春,炽烈的爱,以舞蹈拉开《高》剧序幕,又以舞蹈进入尾声,晋剧曲牌回荡在剧院上空,美好的爱情与高尚的情操萦绕在每个观众心中。一曲生死悲歌犹完未完,一版现代梁祝推陈出新。以至于演员谢幕多次,观众都驻足不忍离去。

只是这样一个首尾呼应的大场面吗?非也!雷导之能在于细节的体现!故事好编,细节难找。而雷导却在大与小、轻与重之间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地统领戏的全局!

你问我是谁?你从哪里来?“我是文水的……平遥的……忻州的!”仨人均不同地道方言说出,观众你不乐才怪。这细节之中所体现的戏剧语言背后的文化气质,让《高》剧成为我们山西人演山西事的本土的独一无二。

追捕高君宇,当然要快!洋车就快!用上了戏剧程式大写意,演员伴随着给力的晋剧音乐、灯光,两手握把,两腿蹬车,快车出发。叫好声告诉你,观众明白,程式好美!

好的导演是心里有数,不做示范,但循循善诱启发演员,带入式引领演员到三度创作中——雷导做到了!

在山西晋剧界,武忠一家两代、4个一级是被传为梨园佳话的,对晋剧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凌云发展更全面。但也有人说,凌云艺术永远赶不上他的父亲。我要说,他们父子,春兰秋菊,各具特色。

武忠、惠贞一生,只有晋剧,从无他心;凌云、春梅二人,演戏、唱歌、主持、代言均有涉足。这有时代性,难说各自对与错。但父母教诲,家族传承,现在的小夫妻二人,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潜心晋剧舞台,钻研晋剧艺术,取得不斐成绩。

《高》剧的演出,让观众对凌云、春梅真的是刮目相看。两个50多岁的人,演出20多岁致青春;一对相濡以沫半辈子的夫妻,饰演两个相识三载的恋人。体态要轻盈,春梅开始减肥,她说我要对得起观众;声音要甜美,你得找到那音区,声音里你是年少人……所有,都在考验着这一对夫妻档。但不必担心,毕竟“三晋男梅第一枝”,毕竟“擂响中国”金牌是你。看过后你不由要说,艺术这玩艺儿,还是人家梨园子弟家传的,武家后继有人,晋剧后继有人!

老辈人说“听戏”,而非“看戏”。现代戏曲音乐的改革,常被指改得面目全非。此次《高》剧作曲,由晋剧音乐大咖刘和仁担纲。刘老师说,对于凌云、春梅的唱腔,我是下了真功夫!

曲样做好后,刘老师让主唱一句句唱给他听。但凡哪一句感觉不舒服,当下即改。好的音乐是改出来的,好听的音乐一定是让人听着舒服的音乐。即使男主情绪发展到高亢激昂,也不再是声嘶力竭;即使女主已是悲痛欲绝,听来也非大喊大叫。这样改出的结果是,一贯被说吼着唱的山西梆子,听着怎么那么悦耳动听!

刘老师说,凌云的父母都是晋剧大师丁果仙的正宗传人,他自身嗓音条件也特别好,我得为他量身打造,我得让晋剧是晋剧味儿!

《高》剧结束,走出剧院,余韵绕耳的就是那一板正宗丁味儿唱——绝了!

硕大的舞台背景,是一块被撕开的红叶,那是石评梅口中“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碎叶中显映着的是陶然佳境之雪花漫舞、双塔矗立之并州雄踞,鲜红党旗高高扬起、硝烟战场前仆后继。还有省立一中、文瀛湖畔老太原地标,还有风狂雨骤随剧情变幻……

我们山西黄土高原,我们的戏曲是地方戏,自然是带些土气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但这次服装、造型等服、化、道却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女主角石评梅,清新淡雅如一株新兰,始终散发着由内而外的馨香隽永。

省话一级造型师、曾为许多影视大咖化妆造型的乔乔,由于那份对高石生死爱情的文艺情结,她的参与,使这晋剧版的高君宇与石评梅也就多了些艺术范儿。两个青春的革命人,真的好美!

看到这里,我想说,戏剧作者如果都能被送到这样的传送带上,那祝福你,机缘太好!

戏曲的高台教化,功同六籍,润物细无声!

“我也想入党!”这是一位观众看了后紧紧握着我的手跟我说的一句话。

50岁出头的他是第一次坐在剧场看晋剧。我问没犯困打盹?他说,哪顾得上!戏太好了,我看哭了!唱得好!演得好!看入党宣誓那场时,我也想入党!

中国传统戏曲自明清以来,其“高台教化”的作用特别明显。即使在当下,我们有许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是来源于戏曲舞台。比如《赵氏孤儿》的忠义与友谊,比如包公戏里的公义与机智,它们都“润物细无声”地构建了我们的一些思维常识,起到了传达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精神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的“高台教化”,可助人伦、可成教化、更厚风俗,它“功同六籍”,并随着“唱念做打”,流淌着与“四书五经”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神髓。从这位观众看高君宇想入党的一番话,可见一斑。

在陶然亭,石评梅声泪俱下说,我是个“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听着这话,我是哭了的,被高石之爱感动,被生死之恋感染。但写到这里,还是这句话,我是笑着写下的,因为面对我所钟爱的戏剧,我愿意,一生做你灵魂永禁的俘虏!

我相信,这个世界,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人一直孤独却享受地行进在坚守真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