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我和晋剧的渊源

2018-02-0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文奇

去年12月18日,我们太原三中老三届的校友准备举办迎春联欢会,为寻找一块宽敞的预演排练场地,我和校友李育珍、李树德3人来到了位于太原府西街西段路北的市晋剧研究院。

一栋楼层不高、涂着紫红色墙面的办公楼,顿时映入眼帘。走进去,我仿佛穿越回上世纪60年代,很多摆设和布局的风格像极了那个年代,和今天个性鲜明、时尚的装饰比起来,难免有些沉闷和压抑。依照事前约定,太原市晋剧研究院贺书记安排了专人带我们去看场地。没想到竟那么简陋,几张破旧的桌椅,一套不知用了多少年的音响设备……和我想象中的出入太大,同时也暗暗佩服,他们很多声名遐迩的优秀剧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很多老太原非常喜欢的晋剧名演员武忠、阎慧贞、谢涛、李月仙、武凌云、王春梅……就是在这个场地编排出了数不清的晋剧名段,不由得让人内心充满敬佩。

其实,我与晋剧也有诸多渊源,上世纪50年代我家隔壁2号院住的便是有名的晋剧演员冀萍,听说其曾赴朝为志愿军演出过晋剧折子戏《打金枝》,从此一炮走红。后来,院子里又来了晋剧明星田桂兰。隔壁4号院住着当时太原小有名气的市邮局晋剧团打板乐手王叔叔,他对晋剧的喜爱到了非常痴迷的地步,每周都会把他们单位晋剧乐队班子的所有乐手请来,在他家宽敞的院子里玩票。很多戏迷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小板凳,满满地坐一院子,尽情享受晋剧的乐趣。那天下午,震天的晋胡、打板和锣钗声一直响到半夜才会散去。尽管唱词我那时大多听不懂,但晋剧悠扬的曲调,众多戏迷对晋剧的执着,至今都难以忘怀。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所以我的童年、少年时期便对晋剧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前些年,太原文瀛公园的晋剧大舞台很有名气,那是太原市群艺馆退休的老同志任福全历经千辛万苦搞起来的,有一批退休的晋剧名家,每逢节假日都会来这里给戏迷们献上一台经典的晋剧折子戏。任福全多次邀请我去看戏,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当我抛开杂事决定去看一场老人的心血之作时,他却突发疾病驾鹤西游,着实让我伤感了好长一段时期。

后来,偶然的一个机缘,我有幸通过微信交流结识了晋剧梅花奖得主武凌云和他的妻子王春梅,两位都是颇具盛名的国家一级演员。凌云出身梨园世家,不仅继承了父亲武忠的传统晋剧技法,并能博采众长,把河北梆子的演技、评剧的唱腔、川剧的变脸等戏剧的精髓都融入到晋剧当中,更是把晋剧的绝活——髯口功、帽翅功、耍牙、马鞭、靴子等演绎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可能爱屋及乌吧,我越发地喜欢上了晋剧。尤其看了凌云近期演出的《续范亭》和他夫妻二人联袂出演的《高君宇与石评梅》,让我惊诧他们不仅人品好,演技也高,正所谓德艺双馨。

  一处简单的戏曲排练场地勾起了我这么多感慨,缘于我对晋剧的热爱,并期望能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