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开创非遗传承生动局面——2017年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2018-02-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春玲 郁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启了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回望2017年,晋中市非遗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深入推进我市非遗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使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使文化生态得到全面保护。

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保存

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完善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截至目前,晋中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省级101项,市级2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105人,市级307人。针对濒危项目及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专门的抢救记录,投入资金48万元,为各县(区、市)采购了包括计算机、打印机、照像机、摄像机、录音笔、移动硬盘、档案柜等硬件设备,通过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断完善档案管理,积极推动数据库建设。近年来,陆续出版了《平遥牛肉》《漫谈平遥漆艺》《太谷秧歌》《龟龄集探秘》《形意拳教程》《榆社霸王鞭》等一系列非遗保护图书,并重点组织,历时两年多时间出版了《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组织复排传统剧目。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让其重新登上舞台,让传统文化重放异彩,也让更多的群众享受经典传统文化。市级院团复排了《齐王拉马》《打金枝》《游西湖》《下河东》等10部传统晋剧。太谷县对祁太秧歌进一步挖掘整理,恢复排练了《刘三推车》《双唤妹》《三婿拜寿》等7个传统祁太秧歌剧目,并对传统剧目和移植改编剧进行了录音录像,将整理结果录制了35张光盘,并配套印制一本秧歌图书,出版发行2000套。左权县复排了《打秋千》《打樱桃》《放风筝》等15个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传统小花戏剧目。

完善非遗保护基础设施

按照保护区建设规划并结合晋中实际,晋中市非遗保护以传习场所建设为重点,构建保护区基础设施框架,逐步完善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规划是以市级非遗展示馆为核心,辐射周边,形成市县两级非遗综合展示、传习中心全覆盖。目前,晋中已建立了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平遥薛生金漆艺研发有限公司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资金扶持建设项目传习所也在积极完善中,和顺已在许村建成了凤台小戏和刺绣传习所,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建成干调秧歌传习点,祁县在乔家堡村建成剪纸、砖雕传习所,平遥建成宝龙斋布鞋传习所,太谷南市街7号院的传习所建设正在紧张施工。

同时,鼓励、扶持非遗项目自建传习场所,构建更广泛的非遗保护、传承平台。截至目前,晋中市已建成6个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2016年,对晋中非遗项目自建传习场所进行了摸底统计,包括项目传习所、工作室、展示馆等,已有86个项目自建传习场所。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非遗展示场所运行管理机制,下发了《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运行管理办法》,对非遗展示馆、传习中心、传习所、博物馆等传习场所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了这些传习场所的规范化管理。

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

建立科学的非遗评审机制,聘请晋中市相关方面专家,成立市级非遗评审专家组,全面负责晋中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推荐工作。制定了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机制,印发了《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投入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合理使用。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和队伍建设。市级以及平遥、榆次、左权、和顺已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了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组织了各类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省开展的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利用已建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及项目传习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传习活动,提升非遗的普及力度。

建立保护区建设督察机制。为确保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及相关工作的完成,市文化局非遗中心、财务、监察等三个科室组成督察组,每年对保护区建设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检查中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在全市进行通报,作为今后资金申报考核的依据,为保护区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监督保障。

营造非遗保护浓厚氛围

通过宣传普及非遗知识。晋中市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示展览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非遗知识。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搭建非遗项目与学校合作平台,选择教育性强、传承性强的适合在大、中、小学开设课程的项目,编著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让青少年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并产生情感。目前,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已入选当地中小学课堂,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山西农大信息学院已将形意拳作为大学生的选修体育项目之一,平遥文体广新局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建立了传统技艺传习培训基地,配合文化部、教育部完成了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进教材工作。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将非遗文化逐步引入旅游市场,平遥古城旅游景区,主街道两侧商铺引入了漆器、布鞋、剪纸、木版年画等诸多项目进行现场展示销售,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平遥宝剑制作等项目建成了大型的博物馆(展览馆),规划完成平遥非遗手工技艺项目一日游,把非遗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旅游景点,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提高非遗文化社会影响力

组织非遗技艺比赛。2017年组织了 “爱上晋中·2017年全国手工技艺博览会”,来自21个省市的210家单位参展,有150多种1万余件作品进入博览会,博览会接待观展人数5万余人,成交金额1000余万元,民间签约金额500余万元。本次博览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传统非遗手工艺品,并参与制作体验,让传统手工艺品走向市场。此外还组织了剪纸大赛、祁太秧歌大赛、国际形意拳大赛等项目的技艺比赛,这些比赛项目都对非遗文化的推广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开展非遗项目文化活动。寿阳傩舞文化节、太谷孟母文化节、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不仅是当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提高非遗文化社会影响的一种方式。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不仅带给人民群众休闲娱乐,还带给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味和认知,我市积极利用传统节日、节庆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如“两节”期间的社火、十台大戏等活动。

如今,非遗保护在晋中市群众中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非遗保护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很多非遗文化就在人们身边,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通过非遗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已日渐融入现代生活,显现出多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