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余音缥缈的乡村戏台

2018-09-12 发表|来源:内蒙古晨报|作者:郭治华
呼市格此老村村民聚集在戏台前看戏

一曲《卧虎令》或一曲《双官诰》,台下的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度过一个休闲的乡村夜晚。

多年来,乡村戏曲伴着村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多元文化及休闲方式逐渐进入农村,传统的乡村戏曲已经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乡村戏台上唱戏的频率也逐年下降。但是乡村戏台仍寄托着村民们集体看戏的过往,记录着那些余音缥缈的年代。

部分农村戏台被拆

9月6日,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野马图村的小广场上,有村民零散地经过,大多裹紧了外套快速前行。几个月前,村里举办了一场野马图村六月六文化节,但因为村里的戏台在2015年整村搬迁时被拆,活动只能在小广场上搭建简易的舞台进行。

“我们村原来有戏台,每到过年过节以及农闲的时候,总是会邀请演员或村民们自己唱戏。一年下来总能唱上七八场戏。每到唱戏的时候,村民们都自己带着小板凳来看,戏台下总是坐得满满的。现在戏台已经被拆将近3年时间了,我们一直没再看过戏。过往看戏的情景好像都有些陌生了,但我们又很期待。”村民李双巧说。

李双巧的回忆,野马图村党支部书记董喜顺也感同身受。

董喜顺说,野马图村整村搬迁后,原本的戏台也随之拆掉,村民们搬进了新房,可缺少了“戏台”这个承载乡里乡亲情感传递的纽带。

董喜顺说,他们已经向呼市新城区政府递交了筹建乡村戏台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室的申请,也预留了建设乡村戏台项目的空地,目前正在等待相关批复结果。

除野马图村外,呼市还有脑包村等乡村的戏台已经被拆除。

演出次数逐年下降

王大勇是山西省岭环晋剧团的团长,他的剧团经常在呼包鄂地区演出,但这几年,受文化娱乐多样性的影响,晋剧团的演出率越来越低。

据王大勇介绍,他们剧团以前进乡村表演时,戏台下总是座无虚席,通常一场戏整个戏班10个人每人能获得1000元的演出收入。“现在乡村戏曲在年轻人中接受度低,只有老人们比较热衷,观众少了,演员也就少了,我甚至担心剧团以后的生计。”今年已经57岁的王大勇忧心忡忡。

王润莲今年65岁,是呼市金河镇后三富村的老村民了,自她年轻的时候起,就对乡村戏曲非常喜爱。每次村里请戏班唱戏,她都会拿着板凳去看。

“早些年前村里唱戏的时候多,感觉每隔一个月都能看上一场戏。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们大多都进城打工,即便在村里也不爱看戏。看戏的只剩下一些老人,因此村里请戏班看戏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王润莲说。

每年两场戏的期待

进入9月,格此老村庄稼都已经收获,趁着村民们正处于农闲状态,格此老村村委会特意请来了山西的戏班,为村民们上演了晋剧。

“我年龄大了,不爱看电视剧就爱看戏。”坐在戏台下的张改芳看着台上的演员唱得一板一眼,高兴地拍手鼓掌。

看着村民们看戏的喜悦,一旁的格此老村党支部书记赵妙婵觉得很欣慰。

“如今村里年轻人少,只有一部分老年人爱看乡村戏曲。因为看戏的人变少了,村里邀请戏班的次数也就降低了。如今村里每年一般会请戏班为村民们唱两次戏。”赵妙婵说。

政府加大戏曲进乡村

2017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2016年3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内蒙古范围内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在苏木乡镇所在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嘎查村,建设便于群众健身娱乐、看戏、看电影的小舞台、小广场。

白俊明是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也是乡村公共文化推广保障的落实者之一。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场地,以提供戏曲演出为主,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鉴赏、戏曲知识讲座以及名家进乡村等活动,让农民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戏曲体验,切实促进戏曲艺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传承。”白俊明说。

此外,自2016年起,自治区文化厅也根据内蒙古范围内每个乡镇苏木的具体情况,规划了当地实施建设乡村戏台的数量及标准。经统计,内蒙古范围内应建设乡镇苏木戏台共计844个。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数量为491个。目前未建成的乡村戏台,也在逐步筹划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