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平定砂锅的时代新生——评新编现代晋剧《泥火情》

2018-11-2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之前就拜读过牛晓珉、田永刚二位编剧创作的《泥火情》剧本并参加了讨论,11月24日晚,终于看到该剧的舞台呈现,首先是欣喜、祝贺。由赵景勃先生担任艺术统筹,崔向英、张智担当导演,阳泉市晋剧院演出的《泥火情》就此首演了,这是一部国家级专家参与指导、省级主创担纲、市级院团演出的戏,曾入围中国文联的扶持,后又紧接进入文化部的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和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站在了较高的起跑线上。作为一部以山西平定当地特产名片——砂锅的发展而展开叙事的戏,选题新颖,价值突出,全剧围绕传统技艺如何在社会的变革浪潮中实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不断推进,是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平定砂锅曾经风靡一时,尤其是郭兰英老师《夸土产》中“平定砂锅亮晶晶”的歌词,把平定砂锅唱了出去,这也经常成为外地人提起平定首先所联想到的一句话。我是一个平定人,对砂锅是有感情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外观、实用、包括用火方式的变化等等,种种原因都在影响制约着砂锅的发展,这其中有砂锅自身的原因,有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原因,当然也有受其它产品冲击的影响,这部戏里对这些内容都有所涉及。

砂锅可能使用价值在下降,但它作为传统工艺,和作为平定一面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名片价值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和很多特产和风俗一样,除了使用功能以外,背后还有一种不容忘记、不容抹去的文化在里边,这些文化经历了千百年,是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譬如该剧,就充分展现了以龙啸天和木兰、常顺为代表的两代砂锅匠人对这门技艺和产品所付出、倾注的感情。

所以我认为这部戏的创排是有意义的,对当地风情、砂锅工艺等都有着详细深入的观察和描述,各个方面也给予了很多资助和奖励的支持,同时又是关联非常紧密的本土现实题材,在进行戏剧创作的同时对传统工艺的弘扬和对工匠精神的歌颂都达到了同步的契合性,可以有效的延伸戏剧剧目价值,有望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这部剧由阳泉市晋剧院来排演,这对阳泉戏剧事业来说是件大好事。有人说阳泉的晋剧是“独立”的,和外界接触较少,风格、戏路与太原、晋中地区有很多不同,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太原这些年晋剧改革发展的步子迈的大了一些,而阳泉还有些滞后,但滞后也有滞后的好处。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晋剧大师曾汇集于此,阳泉的晋剧还是很正宗的。从小我就看阳泉市晋剧院的戏,可以说阳泉市晋剧院常年来在晋东地区为当地的一些其它剧团起到了引领作用,一方面是表演水平的带动,一方面是扎根基层的精神,为当地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尤其是在戏曲观赏需求的满足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把戏送下乡很关键,戏剧创作更重要,要在晋剧事业的发展中迈出新的步伐,在晋剧革新道路上作出作为一个市级重点院团应有的贡献。晋剧《泥火情》就是阳泉市晋剧院在新时代的新作为,我们也通过这部戏重新领略了阳泉市晋剧院的新风采。

昨天看了舞台呈现,感觉到这出戏与原先剧本的改动非常大,这其中有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有更加符合舞台呈现、戏曲表演的,围绕戏剧演出效果的改动和加工,几乎全剧的后半部分大变了样,这样的修改力度也是令人佩服的。

全剧充分的调用传统戏曲表演手段为表现现代生活而服务,演员的演唱规范完整、张力还有很大出彩空间,表演清新、自然、流畅,既不失戏曲本色,又符合现代情境,绕开了“话剧加唱”的困境,让人物、让演员在表现现实生活中同样能够达到对人物的塑造、对表演的发挥、和对戏曲程式的发扬,可以想象该剧在二度创作中对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尤其是第二场木兰和常顺看窑打坯时的表演,借助戏曲表演手段来展现二人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含蓄、内敛、传情、达意,体现了二人的志趣相投、两情相悦、惺惺相惜,同怀的一个砂艺梦,引发的一段砂锅情。一些舞蹈的设计,展示了砂锅生产场景热火朝天的群像,为戏剧演出气氛和视觉效果增光添彩。

全剧每个场次转换间都引用了憨子说阳泉评说来串场,从阳泉评说来讲当然是具有特色的,也很精彩,剧中阳泉评说的说唱文本也串联的风趣、自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剧中每个场次的衔接,戏剧悬念的设置都很大地寄托到了阳泉评说身上,这样的有效利用当地民间说唱艺术来为戏剧服务的确高明,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戏剧发展来看,全剧甚至对这些阳泉评说有依赖性,赋予这个与观众互动的角色过多的任务,无论从讲故事,到调剂观众的情绪,铺排下一步的故事发展,都在通过阳泉评说来对观众的思维实行干预、干扰或者说是干涉。希望把戏里应该交待清楚的东西完成好,应该留下的悬念设置好,而让憨子的阳泉评说点到为止即可。

砂锅革新发展的具体变化要细化、系统,目前还比较笼统,也就淡化了故事发展的目的性,每个阶段的实验,层次应该分明。砂锅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要让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退货的原因、市场的形势、改进的目的、需要解决的技术困难,等等因素要形成呼应,最终汇集成一个合理、具有说服力的砂锅变革线路,形成主线,一步一步地引领剧情的向前推进。

除了做砂锅,该剧也着重描写了在做砂锅的同时,守旧和创新的观念冲突与对抗。龙啸天则通过撵走常顺反映了他根深蒂固地传统观念,是剧中一个观念传统的角色代表,但在最后他都要准备关窑灭火的时候,听了木兰的一段唱就改变了观念,就转变了他的思想,很突兀,因为之前木兰类似的话也说了很多。龙啸天这个人物目前看来还是处在一个冲动、偏执的状态,而不是理性的思考。但从他的人物身份来说,他是龙家窑的掌门人,他承担着这个老字号的兴衰,砂锅的发展与灭亡,他的责任最大,他的思维和决定都应该是有一定逻辑性支撑的,而不是一味地偏执与冲动,即使他反对木兰与常顺的观点,也要赋予他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

木兰和常顺在刚刚产生感情之后,常顺就提出去南方,也很突然。李村长人物身份的设定有待推敲,她在剧中的行为动作与村长这个职务都没有关联,甚至是村长无法做到的。

木兰按照常顺去南方学习寄回来的方子,反复实验,虽然是两地相隔,但同怀一个砂艺梦,双方都在努力。但很可惜的是,常顺在南方的学习并没有直接造成砂锅提升的成功,而实验还是失败的,最后还是靠龙啸天拿出的老办法才让问题解决,砂锅的质量才最终得以保证。由此常顺的主动性不强,大老远抛下木兰去学习让人感觉没学到什么成果。砂锅最后的实验成功应该更具科学依据和合理性,最后一次开窑时一些类似祭祀祈祷的舞蹈不太适用,让人感觉实验的成功甚至是巧合、幸运、唯心的。

这出戏虽然是在讲一个小小的砂锅,但我们可以看到,剧中牵扯的内容很多,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承载了很多方面的内容,的确很难,排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认为这部戏接下来应该进一步理清头绪,想好一个需要突出的主线,围绕主线展开,明确主线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节点的进展目标,与主线无关的枝节可以去掉,宣传式口号可以减弱,这样可能会更好。

总的来看,目前这出戏的演出效果是不错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该剧充满更多的希望,祝贺该剧,祝贺阳泉市晋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