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的传承与创新

2019-10-24 发表|来源:晋中日报|作者:张春玲
晋剧《刘胡兰》选段
晋剧《下河东》选段
晋剧《土祖庙》选段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王珍如
晋剧《花打朝》选段
晋剧《交印》选段

当今,谈论戏曲,总绕不开传承和创新的话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的也许是戏曲的创新,然而,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对戏曲优秀传统与优秀经典的传承,既迫切也很重要,对于创新,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并且要保持戏曲的特征。

回顾晋剧的发展,可以说与商业的繁荣息息相关。在清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作为当时主要娱乐方式的戏曲在榆次受到了极大关注。道光咸丰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精彩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一新,此时,家财万贯的晋商对戏曲表现出极大兴趣,凭着他们的经济实力承包戏班,邀请蒲梆班社来中路演出。中路富商承办戏班,中路梆子便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而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戏班纷纷被迫解散,艺人星散,与其他剧种一样,正在形成中的中路梆子一度陷入了低潮。

咸丰末同治初,社会情况有所好转,星散的艺人逐渐聚集起来,戏曲也开始活跃起来,当时,榆次的财主、巨商、窑主、班头、店主纷纷承办戏班,当时的戏班可以说是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随着艺人的传承与更新,中路梆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四喜班可以说是晋剧史上较早成功的中路梆子班社,由蒲梆艺人组成的四喜班打开了蒲伶北上的通路,也促进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的艺术交流。

后来,四喜班的成功引起了晋中其他商人的关注,也纷纷仿效创办戏班,对中路梆子唱腔、音乐、乐队伴奏大胆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路梆子发展,使中路梆子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光绪后期,中路艺人表演技艺越来越精湛,中路梆子在晋中地区逐渐兴盛,蒲梆艺人在中路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从光绪十五年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第一个高潮,演出活动越来越多,中路梆子的演出范围也逐渐扩大。

清末民初,中路梆子进入了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班社林立,流派众多,名伶荟萃。这些名艺人演技精湛,各有绝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女艺人在戏曲舞台上崭露头角,打破了男艺人一统舞台的局面,各地掀起了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如坤梨园科班,就招收清一色的女艺人,这些女艺人在唱腔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中路梆子迎来了第三个高潮,不仅老一代名艺人仍活跃在戏剧舞台,而且涌现出了众多新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又涌现出一批新人,这批新人中有许多就是现在的晋剧名家,他们正在续写着晋剧史的新篇章。

从晋剧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传承,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的晋中市晋剧名家演唱会,既是传承,也是创新,这是扩大戏曲文化影响力、增强戏曲舞台生命力的有效途径。